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受华中师范大学的公务派遣,我前往位于西澳大利亚首府珀斯的科廷大学担任访问学者。
通过整整一年的访学,系统地了解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及其特点。同时,与科廷大学的研究伙伴一起,对社交媒体如何成为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工具,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珀斯华人社区的媒体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受有关机构委托,较为全面地研究了海外华社在塑造中国形象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不仅如此,在访澳期间,还在华社知名报纸《东方邮报》、新媒体《微珀斯》以及湖北日报新媒体撰写相关的专栏,一直持续至今。
一、高等教育市场化程度高
澳洲的高校,来自政府的投入非常少。高校的运营,基本上靠学费。政府最大的支持,就是减免高校的税费。因此,澳洲高校的学费普遍都非常昂贵。本、硕一年的学费在3.5万澳币左右以上,折合人民币,将近20万元。说学生是澳洲高校的上帝,一点也不为过。这种经费来源制度,也决定了澳洲的高校市场化程度非常高。一切以能否够招到更多的学生为目的。而能否招到学生的关键,是学生毕业之后的就业情况。
我所在科廷大学,地处西澳,也是澳洲铁矿出口中国的最重要矿区。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2000年前后,西澳凭借给中国提供铁矿石,实现了经济的腾飞。因此,矿业学院一直是科廷大学的王牌学院。但是,近些年,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钢铁的需求大大减少,矿业学院出现困境。一是来自矿业巨头的科研经费大幅度减少;二是矿业学院毕业的学生工作不再好找。这导致去科廷选修矿学的学生人数急剧减少。在这种情况下,科廷大学的矿业学院不得已大幅度裁员。2016年底,科廷大学裁减了100多名老师。其中矿业学院是大头。与此同时,科廷又在社会大量招聘老师,只不过不是矿业学院,而是那些招生前景比较好的学院。

图1笔者在科廷大学
科廷大学有5万学生,两所海外分校。这样大的学生规模与澳洲极少的人口放在一起,比例非常不相称。其原因一点不难理解,收不到学费,学校也就办不下去。科廷大学海外学生的规模非常庞大。
澳洲大学的学费是按一门课多少钱来计算。如果你挂了科,就意味着你要重新缴纳这门课的钱,去重修。在科廷,本地学生修一门课要700到800澳元,而国际学生则高达2000元澳币。
二、大学学风活跃、自由
我访学的主要机构是科廷大学人文学部的文化与科技研究中心(CCAT)。
访学期间,我的主要任务包括:在科廷大学文化与技术研究中心(CCAT)数字中国实验室,和李士林博士合作,以湖北和西澳大利亚为样本,对数字媒体在中国和澳大利亚两国农村地区的应用情况进行比较性研究;和CCAT合作,深入研究中国农村地区运用新媒体(社交媒体)来推广农业技术的现状、路径和趋势;根据我的工作和教学经验,在中国博士留学生协助下,每周五,在CCAT针对中国和其他国际留学生举办的工作坊上,讲授阅读和写作方面的技巧和经验。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CCAT活跃自由的学风。我的邮箱里,经常会接到学院发来的讲座信息。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讲座。

图2.1发到邮箱里的讲座通知

图2.2科廷大学的日常小讲座

图3 中澳写作研讨会
这种讲座一般是在中心的某个小型会议室里,利用的大多数是中午午休时间。讲座氛围很宽松,你可以自带午餐。讲座上,组织者也会利用会议室里的小烤箱,烘烤一些小甜饼。这些事情虽小,但营造了一个非常宽松的氛围。讲座一般也就是一个小时左右,其余时间,就是旁听者与演讲的人,进行互动。这些小型讲座,可以实现两个目的,一方面,演讲的人希望从同事那里获得对自己研究的建议;另一方面,听讲的人,也可以借此了解同事们研究工作的范围和进展情况。
科廷大学的活跃、自由学风,还不仅体现在这项方面。
校园里面,对于学生的关照,也非常人性化,可谓体贴入微。学习除了图书馆、教室、会议室之外。在校园里面,还设置了很多可以方便学生舒服地进行交流的设施。这些设施,让学生更加喜欢学校。对那些正在挑选大学的中学生而言,也非常富有吸引力。

图4科廷大学十分善待学生
值得一提的是,科廷大学的校园非常漂亮。据说,获得世界的大学校园设计大奖。


图5美丽的科廷大学校园
三、社交媒体在农村应用研究
在科廷访学,我和李士林博士等一起,深入研究中国农村地区运用新媒体(社交媒体)来推广农业技术的现状、路径和趋势。
不能不说,科学研究是非常艰辛而且孤独的远征。尤其是,当我一个学文科的,还要预先准备统计学方面的知识。不过,付出总是有汇报,我现在已经能够独立的运用SPSS软件来分析统计数据。
在科廷访学期间,在李士林博士和其它各位老师的帮助下,我们的研究取得显著的成果。这些成果,目前已经在“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传播学会(ICA)2017新媒体国际论坛”、“2017首届三农传播高端论坛”以及《现代传播》等相关学术期刊上发表。
四、唐人街对中国形象海外传播影响的研究
应华中科技大学国家传播战略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张昆以及张明新教授等的邀请,利用我在澳洲访学的便利,对唐人街在中国国家形象海外传播中所起到的作用,和李士林博士一起,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
为了完成研究任务,我加入了西澳大利亚中国友好协会,成为该会首个海外会员,同时受聘担任西澳大利亚湖北同乡会暨商会总顾问。这些平台为我完成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图7.3 被澳中友协聘为海外会员

图7.4 被西澳大利亚湖北同乡会暨总商会聘为顾问
通过研究,成功地涉足了中国形象研究中一个重要,但是此前却很少受到关注的领域:“海外唐人街”。
这个研究的成果包括,对“唐人街”在中国形象海外传播中所起到的作用,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在以下方面有了全新的认知:
(一)澳大利亚精英的中国形象认知的矛盾及其合理性
(二)海外华社是其它国家认知“中国形象”的前沿阵地
(三)在努力增强国家实力的同时,不能忽视海外唐人街对“中国形象”的巨大影响
(四)注重民间外交,在“国家形象”塑造中的重要作用
相关的研究成果,已经在“第五届”国家传播战略高峰论坛上发表。目前,也联系了相关的中文核心期刊,拟发表相关成果。


图7.1 7.2 珀斯的中国新年

图7.5 访问西澳大利亚州议员杨帅

图7.6 访问珀斯市议员杨奕驹

图7.7 访问澳大利亚外交部长毕晓普
五、新媒体对海外华社中文媒体的影响研究
这个课题是前去澳洲访学之前,就已经定下来的题目。来到珀斯之后,迅速地跟当地三家报媒、两家主要的微信公众号取得联系,并选择其中的《东方邮报》和《微珀斯》开设相关专栏。
通过开设专栏,让我对珀斯的华人媒体有了非常深入的了解。带着研究的目的,我一家家地走访了这些华文媒体。调查他们的由来、生存现状以及新媒体的冲击,掌握了大量一手详实的资料。
相关研究成果,将在近期整理并联系了有关的C刊发表。

图8.1 访问《澳大利亚时报》总编辑张野博士

图8.2 访问《最西澳》编辑部

图8.3访问《微珀斯》负责人
六、业余成果:考察澳洲风土人情
澳洲访学期间,在繁重的访学、科研任务之外,还忙中偷闲,考察澳洲当地的风土人情。这些考察成果,大部分已经写成了专栏文章。分别发表在《东方邮报》、《微珀斯》、《澳洲时报》、《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等媒体上。其中,为《东方邮报》的专栏已经持续一年之久。
目前相关专栏已经有60多篇文章,近20万文字以及大量精彩的照片。这些文章将在近期整理并结集出书。目前西澳大利亚旅游部门已经初步表达了资助出书的意向。
全部工作拟在2018年6月份之前完成。

图9.1 9.2 2016年10月25 澳大利亚《东方邮报》吴志远专栏

图9.3 9.4 2017年11月30 澳大利亚《东方邮报》吴志远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