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新在线讯(见习记者 吴琪)杨茜茜,2014级本科生,现已被保送至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新闻专业,她曾连续三年获得国家奖学金,也是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的获得者。在她毕业之际,我们与她进行了一次对话。
华新在线:你是何时确立了保研这个目标的呢?
杨茜茜:自己大一大二的时候还是比较迷糊的,没有仔细想过毕业后去干什么。直到后来有一天,去学院,辅导员对我说:“你成绩蛮好的,以后可以考虑保研啊。”后面我就开始慢慢关注保研这件事情了。
华新在线:保研前,你做了哪些方面的准备?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准备的呢?
杨茜茜:针对目标院校的一些具体的准备是从大三下开始的。但之前已经有了很多长期的准备,比如学分绩啊、获奖啊、科研竞赛之类的,从大一开始就要尽力把能做的做了。
华新在线:你曾在一篇文章中写到过保研路上的坎坷,能谈谈当时的情况吗?
杨茜茜:在北外参加夏令营的时候,我查了人大夏令营的结果,发现我只是备选的第十个,当时没有想到前面会有那么多人放弃,觉得自己没希望了,所以那一天特别难过。再加上当时有北外夏令营的压力,平时胃口超级好的我第一次体会到了吃不下东西的感觉,晚上睡觉每隔一个小时醒来一次,醒来模模糊糊的,感觉自己心很痛,回忆一下自己为什么心痛,突然想起原来是人大落选了。现在说起来有点儿滑稽。
华新在线:当你知道自己被人大录取了的时候,你的心情如何?
杨茜茜:惊喜。我完全没有想到自己最终会进人大,毕竟差太多了。当一个北京的座机号打过来,说我被人大国际新闻录取了,问我去不去的时候,我完全没反应过来,心里也确实不知道去哪里,就特不知天高地厚地说“我考虑一下”,对方就给了我十分钟时间。结果等我考虑完,再打人家电话时,都是“对方正忙”……可以说,我当时就是没睡醒的状态,所以也没有特别大的情感波动,自己迷迷糊糊的,导致后面的录取步骤,我都得找个朋友一步步盯着操作。
华新在线:你曾多次参加过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是因为你比较喜欢英语吗?
华新在线:我从小学到高中,英语成绩都挺好的,是课代表,也参加过一些英语方面的演讲、阅读类比赛。所以大一刚来,英语方面的比赛自己都想尝试。大一、大二我都参加了这个竞赛,拿了全国二等奖,那时也没有特别的准备,基本上是裸考的。我还记得大一刚拿奖的时候,夏书记就开玩笑跟我说以后要努力拿个特等奖了。
华新在线:那后来是如何完成从二等奖到特等奖的突破的呢?
华新在线:大三开始有了保研的压力,我心里也很希望自己可以有所突破,但知道比赛这种事情有的时候还是要靠“缘分”,所以尽量也不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因为备考托福,我的英语水平是有所提升的,所以虽然同样没有什么准备,比赛成绩还是好了一些。其实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虽然级别高,不过相比于其他的一些竞赛来说,还是好拿奖一些,大家不要放过。
华新在线:这四年里,你是如何协调好自己的学习、工作、竞赛和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的呢?
杨茜茜:我大一大二的时候确实比较忙,有很多事情要做,专业课、辅修、各种比赛还有科研。没有办法协调,有些方面只能挤时间去做,实在做不了的我会选择放弃。有一段时间我每天只睡五个小时,早出晚归,一心只想着自己的事情,导致当时和室友的关系无法“如胶似漆”。到了大三,课业压力就很小了,空出很多时间可以做更多科研、比赛方面的事情,也慢慢开始“有了生活”。
华新在线: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有你特别想要感激的人吗?
杨茜茜:有很多啊,家人、老师、朋友等等。我主要讲讲老师吧。首先是辅导员老黄,我保研的想法是老黄“启蒙”的,然后他也时不时会口头或者行动上激励,敦促你好好准备。我的头两篇科研论文就是他带的,都为后来参加的挑战杯积累了素材。还有专业课老师辛静、陈欧阳、孟君、许永超,这些老师也都带着我做了很多学术方面的探索。比如辛静老师在指导我毕业论文时花了很多心力;陈欧阳老师带着我写过一篇论文,而且这篇论文在我保研夏令营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孟君老师是我博雅计划的导师,平时参加孟老师的读书会学到了很多;许永超老师是班主任,常常主动关心我们的学习、生活。
华新在线:除了学院的老师呢?
杨茜茜:那就是学校英语演讲队的一群老师了。这里的老师跟学生关系都非常亲密,比如演讲队的陈志红老师,她不仅仅会关注我们在英语演讲方面的训练情况,而且也确实关心我们在生活方面遇到的困难。我们小分队的老师杨玉婉,也投入了很多时间直接指导我们演讲,还会陪我们比赛,给我们着装上的建议。其他老师虽然没有直接指导我,但是关系也非常亲密,像朋友一样。比如我在参加北外夏令营的时候,熬夜改演讲稿,其他同学或许只能靠自己,但我还有演讲队的老师们可以依赖。
华新在线:有没有什么话想要对学弟学妹说的呢?
杨茜茜:学习充电永远是正道;多去思考自己未来究竟想做什么,然后付诸实践;大学期间不要让自己闲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