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工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工动态 > 正文

对话江可凡

来源:新闻传播学院   作者:巩文淼  发表日期:2018-06-17  阅读次数:47

  华新在线讯(见习记者 巩文淼)“挑战杯”、公关大赛、创新创业……科研陪伴江可凡度过了四年的大学时光。科研之路,道阻且长。从校赛到国赛,江可凡用实力和耐心捍卫着自己“科研达人”的称号。近日,华新在线与毕业生江可凡进行了对话。


  华新在线:做科研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江可凡:万事开头难。正因为选题是整个研究当中最基础、最关键、最核心的东西,我才会觉得做科研最大的困难是没有选题。像挑战杯这一类的项目,往往在参赛前就已经构思好选题,做好充分的调研工作,所以常常会碰到没有“库存”的情况。有时候我们初步确定了一个选题,查阅相关资料的过程中可能就会发现,这个选题已经被很多人研究过,我们没有办法找一个更好的突破口。有时候选题可能有很好的研究价值,但是又找不到相关的资料,那么这个选题的研究难度就很大,因为你没有办法很好地进行调研。


  华新在线:那么参加挑战杯的选题是如何想出来的呢?

  江可凡:我们“挑战杯”的选题是“网络匿名”。这个选题的灵感来自于我们年级的辅导员,黄怡宁老师。大二、大三的时候,我们年级群里的匿名特别活跃,尤其是在遇到一些比较棘手、比较敏感的问题的时候,大家都倾向用匿名的方式发言,言辞也非常的激烈。黄老师看到这种情况后就开始思考——为什么学生喜欢用匿名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呢?

当时老师我们提出这个选题之后,老师很鼓励我们继续做下去。我们也觉得,这个选题的角度还比较有研究价值。一方面从学生诉求这个视角去研究匿名的少之又少,另一方面,很多从事学校管理的人,也忽视这一方面不会注意到这一点,因为他们对于互联网了解的不是很多,匿名可能也没怎么使用过,所以这就是一个研究空白点。


  华新在线:你觉得一个好的“挑战杯”作品是什么样子的?

  江可凡:首先肯定是选题要好。选题要能让评委老师觉得有价值,可操作性强,有创新点,还要有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的空间。其次,得出来的结论要尽可能的有意义。因为选题决定了你如何进一步修改以及进一步完善,所以选题很重要。


  华新在线:大学四年,真正参加“挑战杯”的机会可能只有一次,会不会有种押宝的紧张感?

  江可凡:谈不上押宝,当时真的没报什么希望。从校级的初赛到省赛,这之间有大约一年的时间,时间跨度实在太大了,我和队友还一度想过放弃。进入重培计划后,开会就成了家常便饭。在这一年里,我们要反复修改对这篇已经成稿的论文,不断地提升它的质量。几乎是每天晚上就要开一次会,要求你修改,有时候是很大力度的修改,还需要要重新调研,甚至数据都要修改。那个时候大家自己都有很多事情,所以人也很难凑齐,期间的工作量其实是很大的。再加上评委老师对网络匿名这个话题都还比较陌生,每次的展示的时候还要给老师解释一遍“匿名”是什么。到最后真的想过放弃,不过觉得都已经挺过了这么长时间了,就再坚持一下吧,再加上事情一件一件的推着你往前走,也就这样坚持下来了。


华新在线:新一届的“挑战杯”已经开始了,你有什么建议给学弟学妹们吗?

  江可凡:我觉得一是选题要有很强的社会价值。因为挑战杯的核心,是希望能够让学生们可以真正的观察社会、服务社会,希望学生深入社会去研究一些社会问题;二是选题要有可操作性。如果一个学生的科研调查范围是整个湖北省,甚至是全国,那么评委很有可能会质疑研究数据的可靠性,或者认为这个项目不是由学生单独完成的,不能体现学生的独立性。所以我觉得,如果学弟学妹有做研究的想法,平时就要多观察、多思考、多记录、多积累。这样一来,当我们要报选题时就有一个大致的挑选范围,比临时抱佛脚要好很多。


  华新在线:如果退回到四年前,学姐有什么想要改变的么?

  江可凡:我觉得其实大学四年还是有不少遗憾的,很多事都可以再好一些。如果倒退四年,我希望自己能更快的找到目标。四年的时间实在是太短太短了,大一很忙,四处跑跑;大二努力学习,但不是很有方向感;大三开始慢慢有一些方向感,但是很快也就结束了,好在结果还算不错。如果能退回到四年前,我希望自己能更有目标,更有方向感,或者说明确的更早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