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心得——责任是党员的第一要义
蒋雪晗
这两天的党课培训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不朽的马克思》的影像教学。首先它改变了我对马克思的刻板印象。在影片中,马克思不再是书本上枯燥的形象,而是一个鲜活的人。他有深爱的伴侣燕妮,他有志同道合的战友恩格斯,他们的友谊跨越时空、超越金钱和一切世俗利益。更重要的是,这电影以实际案例让我更明确了党员的责任所在。我从不知道马克思是这样的命途多舛,本可以待在政府机关享受良好待遇的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为人类事业做贡献。
马克思的研究并不停留在口头,不是简单的社会主义空想。1845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去英国进行了长期考察,在研究书籍理论之外、还进入各个工厂、走访工人,这趟英国之行让马克思对工人阶级的状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在此基础上创办杂志,总结革命经验和宣传革命理论。然而在那样一个血雨腥风的时代,不愿顺从、揭竿而起的思想家注定不会被接纳。1848年革命失败后,马克思开始流亡海外,甚至连基本住处都没有。后来,饱受病痛的马克思失去了珍爱的妻子,又接二连三地失去了自己的孩子。我很难想象,经历了这么多挫折与悲痛的人,还可以依然坚持自己的思考,继续自己的事业,完成了政治经济学著作《资本论》。
“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指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早已说过,身担其责,必定会经历很多。作为一个党员,身上肩负着比常人更多的责任,也会面对比常人更多的挑战。在主题讨论中,我听闻有些人入党是因为其作为党员的父母会有很多福利,我当时非常震惊,因为在我的印象里,党员不应该也不会有什么福利。每个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的人,应该本着服务的心而来,而不是追求利益。
我的家乡在十堰,一个普通的三线城市,经济远不如省会城市发达。但它也是南水北调工程的水源地,“一江清水送北京”的那江清水就是从十堰丹江口水库抽调而来。南水北调工程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将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连接起来,实现了我国水资源南北调配的合理配置。在这一壮举背后,也有很多不为人知的伤痛。
丹江口水库工程的所在地,以前是乡民的住宅地、有他们种的粮食蔬菜,还有他们祖辈们的墓。为了国家工程的建设,乡民们不得不集体搬迁。他们舍不得自家的房、自家的地、更不容忍祖辈的墓被水流所冲刷覆盖。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必须要有人去调节矛盾。而这个时候,党员就是冲上第一线的人。即使党员自己的房屋和土地也会被水所淹没,但因为身上肩负着责任,所以他们忍着伤痛也要去做乡民的工作。
我曾在纪录片中看到,身为党员的村干部一家一户地走访乡民。乡民们住在山中,去往他们家的路坑坑洼洼。有时天下着雨,地上泥泞一片,村干部们的裤腿都会粘上很多泥土。但这不是最辛苦的,劝说乡民们同意搬迁才是。遇上“顽固”的老人,他们甚至会跪下来恳求。他们知道,这些老人是因为留恋家乡,尊重祖辈才不肯离去,不是故意与政府对抗。党员们于心不忍,只能以真诚去说服他们,整个过程真的很艰难。
最让人触动的是“移民书记”赵久富,央视“感动中国”给他的颁奖辞是:“清水即将漫过家园,最后一次,把红旗在墙上抹平,你带领乡亲们启程,车轮移动的瞬间,心间隐痛,不敢回望,怕牵动一路哭声,五十年间,两度背井离乡,我们的老支书,一生放不下的,不只是白发高堂。” 他是村里移民的第一责任人。按照住房标准,他本可以选择留下,但他还是主动选择了外迁黄冈,并且一家家地做村民的工作,难得去看望自己家中的老母亲。责任是支撑一个人前进的最好动力,我深以为然。
我们评价一个人的伟大,常常从其做了多少大的贡献出发,就像我之前所了解的伟大的马克思,他起草了《共产党宣言》,让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但我认为,每个个体日常中体现的责任感也是值得称赞的。落到实处的行动远比口头上说的天花乱坠的想法更有价值,既然承诺了就要认真去做。《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经历了一点一滴的资料收集,一天天写作完成的。即使经历了很多苦难,马克思依然实现了自己的夙愿,为共产主义事业做出应有贡献。
作为发展对象,我深知其带给我的责任感要更重于荣誉感。我很钦佩勇敢肩负起责任的人,我也会努力成为这样的人。目前我还是一个学生的身份,尽管无法做出什么大事业,但是我会在努力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自己,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只要明白自己的责任所在,并愿意去承担它,我相信我可以逐渐向合格的共产党员靠拢。在国家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历史节点,我愿意贡献出自己微薄的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