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言书社 当前位置: 首页 > 立言书社 > 正文

立言读书会第五期丨简报 本期主题:乡愁的另类书写——《乡关何处》

来源:   作者:  发表日期:2017-11-29  阅读次数:31

立言读书会第五期丨简报

bet36365最快线路检测

本期主题:乡愁的另类书写——《乡关何处》

主持人:陈科

时间:2017913

地点:新闻传播学院会议室

 

  读书会没有固定的仪式,但总会从闲聊开始,今日的闲谈从两件事漫溯开来:一是“与该书结缘的途径”;二是“围绕作者与书的八卦”。

  师生们聊起了各种打开野夫的方式:有同学因为喜欢熊召政的散文,被室友导入了熊与野夫的一段“公案”后,开始喜欢野夫那种让人心痛的文字与为人风格;有的经研究非虚构写作的室友推荐,接触了野夫的文字,被一句“我与这个世界无法握手言和”击中,很想了解下究竟是何种苦难才酝酿出如此“杀马特”(言者高中时期对此类文字的界定)的话语,看完《乡关何处》后理解了野夫何出此言;有同学谈及了野夫在节目“一席”中的言论及观感,谈及了他与熊召政的“往事”,以及熊召政所写的《张居正》,也“八卦”了“以文字取人”的话,会更相信他们之中谁的话?胡璇老师不经意地点了一下,作为体制内外的人,言说的方式会有区别,各方言论都要慎思慎辩。但这不影响大家的共识:野夫的文如其人,是个敢爱敢恨的硬汉子。

  由于暖场过于投入,后来之人小心推开门后,以为迟到,奉上一脸歉然,坐定抬眼,才发现陈老师正在入题。他坦言自己是利川的女婿,与《乡关何处》的缘分,来自于2014年的一次春节聚会。一位大舅兄与野夫是好友,极力推荐其书《尘世挽歌》,盛赞野夫的才情与个性,也唏嘘感慨其人生坎坷,嘱我一定要好好读读。利川的冬季很冷,其人习惯于围炉喝酒慢摆“龙门阵”,酒过三巡后难以入睡,就拿出《尘世挽歌》翻阅,被其文字的魔力所吸引,一夜读完,跟着书中那些人物的生平际遇心绪起伏,这是生平第一次被一本散文集俘获,文中所描述的亲友遭遇,让人有一种悲痛被堵在胸口的感觉。正如章诒和所言“野夫的文字扮演魔鬼,发出凄厉的声和另类的光,是当今尘世的挽歌。”

  陈老师在介绍完自己与书的结缘过程后,也对最开始的闲聊做了一番小结:我们今天的诸多感受,章诒和给了我们一个解释,她说作品达到什么档次,就要看作者的心灵达到什么样的档次,因为心灵就在文字的背后。所以我认为每一个被野夫打动的人,不仅是被他文字打动,更是被他的情感与心灵所打动。正如我们刚才所聊,他的心是一颗游侠之心,嫉恶如仇,是至真至诚的人。就因为他是这样的人,所以面对背叛和出卖,他不能原谅。更何况,他在文中,借王七婆之文表达过:“一个淡仇的人,难免也是一个寡恩的人。同样,一个没有罪恶感的社会,也必将是一个没有耻感的社会。”

  他的文字并不是来书写个人恩怨的,他写了那么多关于父母辈及朋友们的不幸遭遇,这些不幸的人已经无法言说了,没有人记录,就没有人会知道这些不幸的故事,以及这些故事背后应该被拷问的历史,很多人选择了回避和漠视这些个人的际遇,认为这是个体的命运。但是野夫站了出来,他帮这些至亲好友做挽歌,他帮这些被漠视的生命的去追问:历史究竟该给这些小人物一个怎样的解释?我认为打动我们的是野夫的这种追问的精神,他文字下的追问,已经超越了个人的恩怨情仇,他是对一个时代的追问。我更愿意把这本书当做——野夫与我们的对话。

  接下来,陈老师坦言以下的观感仅属于个人体验,欢迎大家的不同解读与交流。

作为时代缩影的悲苦人生

  与《尘世挽歌》相比,《乡关何处》重新编录了前者的《挽歌》部分,并加以扩充。所写的人物包括:自杀的母亲、悲苦了一辈子的外婆、被革命和战友同志误解算计而错过爱情的伯父、命运不济的幺叔、精神独立自由颇有魏晋之风的李如波、独孤守着恩主坟墓祠堂的仇老汉、心地善良的瞎子哥、为人清高不流于俗的刘镇西、才华过人而隐于银行的苏家桥、以及写诗经商的“烈士”(并非对逝者的追谥,而是江湖的刚烈之士)王七婆。这些人在野夫笔下不是悲苦的;就是另类的,不太合群的,但又隐约带有某种典型性。

  野夫散文中的这些人物,让我想起了——巴西著名作家保罗·科埃略在《牧羊人少年奇幻之旅》里说的一句话:“很奇怪,我们不屑与他人为伍,却害怕自己与众不同”。野夫笔下的这些人敢于坚持自己,即便要为这种个性及与众不同付出高昂的代价,也不愿随便苟且。今天品来也别有意味,与那个压抑个体的时代不同的是,开放社会里我们常常不愿意从众,认为太LOW,但又没有十足的勇气去彰显个性。敢于坚持与众不同,于今都是稀缺品。而文中这些人物,在那样一个特殊的时代保持独立,更是难得的追求自由的象征。

  难道朋友众多的野夫,就没有点乐观积极的朋友,为什么非要选择这些能挤出苦水的人物?

  其一,当下文人艺术家写了很多歌颂幸福和快乐的作品,这些作品要么装圣洁天使;要么“粉饰太平”;要么渲染“当下焦虑”,唯独缺了审视历史与过往的勇气和视野。与苦难相比,幸福和快乐只是暂时的,不恒久的,很多成功也多有偶然之处,但是那些对个体的不公,很有可能带有某种不可漠视的必然。偶然的个人际遇之下很可能深藏着一个注定的必然!

  其二,这些人都是其血亲和挚友,怎可无视其遭遇而苟言欢笑?“那些砍断骨头连着筋的血亲是怎样被一节一寸地搅碎榨干;那些美妙温软的情感,是怎样被一阵一阵的风雨冲刷干净。我读到的是他的心,触到的是他的泪,那独立之姿,清正之气,令我心生庄严”,章诒和在野夫的文字中,读出了他用情至深,卓然独立的姿态。面对家人、亲友的不幸,反复追忆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

  你可以选择淡忘,强颜欢笑苟活于世;也可以为他们不幸而记录、呐喊,让世人对造就这一切的过往进行反思和批判。从这个意义上而言,野夫是位勇者,因为每一寸回忆,都不是甜蜜的往昔,而是刀割的疼痛,这是对造成着中国不幸遭遇时代的控诉,是对过往那些操纵者的控诉,也是替我们所有人,去向那个已经逝去但还未批判审视的特殊历史的追问。所以说这些直面,都是不能被我们现阶段的物质世界的充盈所遮掩的。一个时代对奇人、隐者、具有独立精神的普通人、底层百姓、有功之人的态度,决定了其内在的精神与性格气质。一个国家对这个国家里的少数人群体,尤其是持不同意见人的态度,决定了其民族自由的程度,野夫笔下这些奇人幽人可以视为检测一段历史对待独立自由之人的态度。

  如何来定义作者野夫?野夫之名,取自“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诗中的“野夫”可称之为游侠,行侠仗义,为弱者鸣不平,声讨始作俑者。现实中的野夫,陈老师认为其可称为“豪杰”。首先才艺胆识过人,方能称之为豪杰。野夫才艺过人,古文功底了得,曾经被易中天赏识。从他与熊召政的“公案”看来,他胆识过人、嫉恶如仇;做志愿者为汶川地震捐款,秉性狭义;各时期自己的住宅常年是朋友的集散地,不拘小节、为人豪爽,都是豪杰的气概!章诒和对其印象是举止介于文人与工人之间;柴静也曾说他的感觉介于“警察与道上的人之间”,更多的人称其为“土家汉子,真性情,重感情,硬汉子。”他在一首诗里言志“山川何处走豪杰,弦管谁家奏太平?”这也可能是他在社会底层默默做事,苦苦寻觅的心声吧。

  同学们在此议论:野夫若稍微柔和一些,便可让自己和身边的人获得更好的生活,为什么不呢?胡璇老师认为:对于野夫和书中这些不愿屈就的人来说,在那个时代下,不是忍与不忍的问题,比如说生活的屈辱可能他忍了下来,但是灵魂的屈辱会让他过得十分痛苦,他的一生将一直受尽这样的灵魂折磨。忍看亲友成旧鬼,断不会与这个世界轻言妥协的。

野夫散文的文学特点

  野夫的散文,笔法古朴,古文功力深厚,读来古意盎然。尤其在人物的描写上极擅长用线性白描。

  陈老师与大家赏析了几段极具代表性的白描段落,如文中描写他父亲和外婆的一段,寥寥数笔,人物个性便跃然纸上:“家父是一个身负剧变奇耻的人、一生暴烈,情不外露,身边人皆很怕他,但他却永远尊敬外婆。我高中时即爱和父亲厂子里的工人摔跤比武,把踝骨摔折了,父亲一怒之下去把那个工人骂了一顿。外婆是从来不说女婿的,但这次她却轻言细语地告诫说不该责怪别人,一定是孩子自找的,否则工人怎敢摔坏你的孩子。父亲诺诺无言,他是服理的,外婆去世后,我第一次看见父亲涕泗交流,他是真正地感恩这个具有高贵教养的老人。”一件事情的处理态度,两人的个性特征也就呈现到位了。

  其次是叙事手法:线性叙事,节奏明快,夹叙夹议。如他在写好友李如波的一段:“他的衣服总是打了补丁的,总共也就一两套,洗白了的青蓝布。夏天午休,他回到寝室,马上脱下衬衣洗净晒干,下午还得继续穿。入冬换棉裤前——那还是复员的棉裤——永远只有一条单裤,从无一件过季的衣衫。某日,我塞了一条父亲厂里发的劳保裤到他床头,他静静地还回。后来实习前,秋风萧瑟,我悄悄地塞进他的行装,以后他便穿上了,彼此亦无一声言语。只有他床头那每天叠得整整齐齐的暗黄军被,可以让人相信他曾是一名军人。除此之外,他实在太像一个胸怀利器的落魄“右派”了。”李如波的清贫与自尊,在这极富节奏感的叙述中被直接带出来。

  感情浓烈也是野夫散文的一个特点,尤其是直接抒情议论的段落。如《江上的母亲》上的这段文字:“一个六十岁的老人,在经历了她坎坷备尽的生涯后,毅然走向了深秋的长江。那时水冷如刀,朝阳似血,真难以想象我柔肠寸断的老母,是怎样一步几回头地走向那亘古奔流的大河的,她最后的回眸可曾老泪纵横?可曾还在为她穷困潦倒的儿女忧心如焚?她把她的神圣母爱洒满那生生不息散文浩荡之水,然后再将自己的苍老骨肉委为鱼食,这需要怎样一种勇毅和慈悲啊。她艰难的一跃轰然划破默默秋江,那惨烈的涟漪却至今荡漾在我的心头。”这是野夫散文的动人之处,冷静明快的叙述,遇上情感浓烈的议论抒情,就像刀剑的撞击,有动人心魄魅力!

  野夫的散文具有魔力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他将中国散文自上古以来的“记言与记事”功能,结合现代散文所发展的个性化地抒情言志,阐发哲思的特点,将浓郁的情感加上社会的批判反思,也就是将“情感”与“批判”的功能聚合在一起。如此酿就的野夫散文,犹如一坛加料烈酒,口感醇厚,不免让人贪杯。

  野夫的散文,给人的感觉是冷静叙事,但是情感浓烈,缺点也往往在优点的延长线上,他用情极深,立场取向鲜明,难免留给读者的空间会少。过于抢眼的叙述与节奏,减弱了对背后问题的思考与追问。也许基于公开出版的考虑,文中对社会问题及时代的的批判,比较隐晦,削弱了其思想性,泣诉有余,但力度打了折扣,难免让人有一种被收编的抵抗之感。但这从鸡蛋中挑骨头的评价,并不折损其书的思想性和文学性,野夫的散文确属这个时代散文的上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