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言书社 当前位置: 首页 > 立言书社 > 正文

世间好物不坚牢 彩云易散琉璃脆 ∣书评

来源:   作者:  发表日期:2017-11-29  阅读次数:72


世间好物不坚牢 彩云易散琉璃脆 ∣书评

 武颖 bet36365最快线路检测

  “我们仨”,四分五落,六十年,七零八碎,九九难忘,难得十全十美,百年同船,千年共枕,万里归乡路。  

——题记


“这是我的妈妈,你的妈妈在那边。”她要赶爸爸走。


钟书很窝囊地笑说:“我倒问问你,是我先认识你妈妈,还是你先认识?


“自然我先认识,我一生出来就认识,你是长大了认识的。”

  这是一个好玩的家、和谐的家,他们互帮互助、自给自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那个家,很朴素;三个人,很单纯。他们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他们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他们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只要稍有一点快乐,他们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书很薄,但是读了很久。漫长的半个世纪,寥寥百余页便翻过去了,一个家庭,三位学者。些许“石子”,可见一斑。书中的他们不再是文坛大家,高高在上,而是一个普通的人家,经历过许多,感情便更加充沛。

  六十年的“我们仨”是人生长卷,却被折叠进一本小册子,“我们仨”的生活除过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读罢,感动于钱钟书夫妇动荡时互相扶持互相依偎,女儿钱瑗的点滴孝心;欣喜于两人把寂寞枯燥的异国求学生活过的有姿有色;羡慕于一家人苦中作乐的平淡生活;敬佩于两人在文革中仍坚持读书、研究学术的淡泊情怀。

  三个有趣的人,一个有趣的家。遇事各持争议,但却不必求同。钟书和杨绛也避免不了和普通夫妻一样吵架,但却只不过是为了一个法文“bon”的读音。大家都不是爱丽丝,但生活对杨绛和钱钟书来说,同样也可以是探险。散步的时候,挑选不认识的路走,是探险;重现找房子,搬新家是探险;自理伙食也是探险,吃上红烧肉也是探险成功。两人之间早已不是简单的爱情,而是亲情。

  亲情动人,孝意更感人。钱瑗罹患癌症,病情恶化已不能进食时还不忘在给妈妈的信中写上简易菜谱,最放心不下妈妈从今以后要习惯没有女儿照顾的日子。中年之后,母女身份互换,换女儿来照顾妈妈。谁知好景不长,走在妈妈前面的女儿像极了从前外出上班把女儿单独留在家的妈妈,反反复复仔细叮嘱,可母女俩都心知肚明,这一走岂是外出上班这么简单。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对生活的体验,“人世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是夹带着烦恼和忧虑。”这是杨绛先生历尽沧桑后体悟出来的人生箴言。没有长久的永远,只有永恒的短暂,日子一天天过去,快乐和忧伤都会随着时光的推移归于淡泊。我们应该正视世间所有的悲欢和人生的坎坷磨难,平静面对,坦然接受,积极追求美好的人生,体验和充实自我生命,就算不虚度此生。“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

  褪去荣誉的外衣,余下的,只是淡然的琐碎生活。

  浓郁着学术氛围的家庭,各自有着文学功绩,各自安然着生活的平淡。干校六记,是一碗苦水,但是杨绛举重若轻的描述,却好像是在品一杯茶。语调平淡,神态平和,却又听的无比揪心,越是坎坷,其中的温情和爱越发的难得。

  当一家人颠沛流离的时候,钱钟书抱着杨绛发誓说:“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想到她自己一人生活近二十年,最亲的爱人、女儿都弃她先去,便觉得难过。后知后觉,这需要有多大的勇气,才能在独自面对孤独终老时如此泰然处之。

  苦难均一笔带过,欢喜细细描摹。女儿和丈夫的相继离世给自己带来的重创杨绛先生并没有多写,她只是轻描淡写地写道:“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杨绛先生做了一个“万里长梦”,梦醒了,“我们仨”失散了,家没有了,剩下杨绛先生一个人像日暮穷途的羁旅倦客顾望徘徊。剩下的她,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所以杨绛先生只能把他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


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


二零一六年夏初,杨绛去世。

他们仨从此团聚,既无死别,也无生离。


“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像童话里描写的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