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开场
胡璇:关于战争题材的电影,或者关于二战题材的电影,大家看的都比较多。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影片和之前有所不同,具体不同在哪,大家可以通过观看电影发现,或者大家可以带着问题去看,我觉得差异性还是很明显的。影片时间不是很长,九十多分钟,大家在看的过程中,可能会觉得不太过瘾,因为它和平常的战争片不太一样,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也没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在什么都没有的情况下,它是怎么样来展现战争的呢?看完影片之后,我们再来自由讨论。
二、观看电影
……
三、讲解与交流
胡璇:大家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有什么想说的吗?感觉和之前看的是不是有点不太一样?大家可以随意发言。
同学A: 关于德国二战反思的电影,也看过很多,像《白丝带》之类的,让我感受到战争是邪恶的。看完这部影片之后,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思考战争,虽然战争是邪恶的,但是很少有人思考,我们究竟为何而战?我们看这部片子时会发现,虽然是苏联的士兵,但是他们却保护德国的妇女儿童,最后苏联和苏联对战,德国与苏联联手来保护儿童和妇女,有时战争的目的并不是为正义而战,它有其他的东西掺杂在里面。
胡璇:关于二战的电影拍的很多,但是这样的视角不多,目的是想让大家看到不一样的东西。有些老师也会挑一些小众电影,比如巴西、伊朗的,但是每位老师都想让大家看到不一样的东西,并有所思考,有所发现。其实艺术的表现有很多种,战争意味着什么?到底是为什么而战?有的战争片,表现的是战争的残酷,对人性的摧残,人性的扭曲。看完之后,战争为什么而战?有时候思考的并不是那么清楚,但是这部影片它的回答是比较明确的。
同学B:我觉得这个电影的格局让我想到了《金陵十三钗》,它是教堂里,而这个是福利院。它也不是特别强调战争,强调人性。还有一个电视剧,是讲述野战军的——《我的团长我的团》,一群军人守在树堡里,孤军作战 ,没有支援。从我的直观角度来看,其实是弱化战争感的,我觉得重要的是信仰。 像苏联的八个人为什么一直坚持守在那里,是因为信仰,反而流露出了一种和平的感觉。比如话务员弹钢琴,他说“我喜欢这个国家的音乐,但我不喜欢这个国家”。这部影片的主人公是小男孩,可以说是小男孩的成长史,在精神和价值观上,苏联官兵和小男孩有一种影射关系,小男孩不断犯错又不断原谅,通过和他们八个人的接触,苏联官兵价值判断,给小男孩这种英雄主义一种很好的模范作用。
胡璇:这位同学讲了两个问题,第一,是前面的信仰,比较倾向和平相处,影片发生在二战后的最后几天,没有很宏大的场面,它表达的是最后几天,大家都想往“和平”的方面靠,可能更多的是双方对战争都是很倦怠的。战争经历了很久,两军相遇时,从他们的神情就可以看出,还有小男孩在双方之间一直撺掇,但是他们也没有打起来。这个影片的节奏很慢,到最后才有高潮,前面导演铺垫了很多,最后才呈现出来战争。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电影中很重要的人物:小男孩。我想给大家插一个题外话:这个剧本最先在俄罗斯人手上,因为是合作拍摄,之后剧本又给了德国人,在相互交流的时候,有一个尴尬的地方,就是当大家面对这段历史的时候,拍摄这样的影片,里面有不同国家的军队,怕拍不好,有失偏驳。后来发现小男孩的设定很巧妙,他可以平衡这种尴尬,导演的目的是以男孩的视角来看待战争和大人眼中的战争做对比。第二个是这类题材,当双方都出现时,有这样的中间人物,除了可以平衡这样的尴尬外,还有小男孩他不是很客观中立的,男孩刚开始是很排斥苏军的,他也有英雄主义梦想,于是老想撺掇双方。其实,孩子的眼光是很单纯的,很容易让观众和小男孩视角一致,观众跟着男孩视角慢慢发生变化。这个小男孩的设定影射了上尉也有英雄主义,因为上尉从小男孩身上看到了自己,还有上尉在战争中失去了自己的孩子,他看到小男孩,就会体现出一种关爱和保护,所以男孩的人物设定是很关键的。
同学C:以前看过的几部,都是在大的战争场面下,在战争中无可抗拒的力量在推着你往前走,体现个人的无助,我觉得这部影片讲述了人的小恶,影片中小男孩喜欢那个女孩,因为嫉妒,想挑起战争,他报信给德军,但是德国军官知道苏联的军人没有伤害妇孺, 就没有发动战争,所以男孩的挑拨失败了。然而上尉和另外一群苏军因为一点小的冲突就引发了战争,感觉这部电影和之前不太一样,是由人的小恶来展开的。
胡璇:这个是战争题材,看了之后,感觉和战争没有多大关系,当我们看到最后,才出现一段战争场面,苏军是作为胜利者,是辉煌的、荣耀的,但是胜利者中也有很肮脏的东西,战败者中也有很正义的一面,战争不能从结果来判定它,因为它牵扯到很多人,有很多东西我们看不到,被战争遮蔽了,这部片子就体现了战争中所遮蔽的一些东西。
同学D:我觉得影片想表达的东西特别多,但可以明显看出的是反英雄主义。影片中的小男孩想成为英雄,他见证了两次战争,一次是德军撤退,苏军对他们进行扫射,第二次,苏军和德军保卫他们。两次中,男孩的反映不同,第一次他没有表现悲痛,除了吓到,之后就去翻死去军人的衣服和帽子,穿在自己身上,他的心里是想冲上战争,第二次当看到死亡,他才把死亡的一面看的很清楚。影片中双方都不想作战,为何还会引发战争,德军投降于英军,其来源是上级的指示,那我们可以把第二次世界大战看作是上层阶级的游戏,但是却殃及的是下层所有的人民。那这部影片到底想表达什么样的意图呢?
胡璇:首先,这部影片没有改变二战的性质。影片的故事发生在二战结束的最后几天,当时已经不打仗了,战争已经已经结束了,这是约定俗成的,即使双方见到,也不用再打仗了。后来的德军是准备去投降的,只不过投降的对象是英军,但是苏军却想让他们投降自己。经过很长时间的战争,双方军人都是很倦怠的,都处于一种疲惫状态,每个人都不是不愿意战争的,就像他们在广播中听到胜利的消息,每个人都是开心,每个人都想回到家乡,和家人团圆,说想吃什么食物和东西。不管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我们都是不愿意发生战争的。还有这个影片最终是想表达什么,就我个人而言,这部影片就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待战争,在这个影片中也有战争,只不过是比较荒诞的,就是里面发生的战争不是为了民族国家,不管是苏军还是德军,虽然战争会扭曲人性,但是他们却用正义来战胜邪恶,那时已经不分敌我,重要的是正义和善良。此外,妇女和儿童解救了,但是苏军这几个人呢?这部影片最后,这几个人会怎样呢?
同学C:可能打退的苏军又叫来更多的苏军?
胡璇:是的,其实这部影片的结局很具有荒诞性。对于那几个苏军,他们会怎么样?可能打退的苏军叫来更多的苏军,也可能留守的军人会受到本国的制裁,因为在他们的国家中,是不允许这样的情况。在二战这么长的时间里,这些军人都没有牺牲,却为何在战争结束的最后几天,因为这样的事情断送了自己的生命。导演表现的也很克制,也没有把这种结果展现出来,这些人在保卫国家、民族的战争都没有死,到最后却因为丑陋的行为失去了生命,具有很大的荒诞性。
同学D:可以这样理解吗?男孩是战争最初时期的状态,而军人是战争后期的状态,我们都想成为英雄,可能只有经历了战争才能真正成长,战争是残酷的,这部影片可以看作是对鼓舞战争思想的一种打击。
胡璇:也可以这样理解。战争意味着什么,死亡意味着什么?这样两次战争,第一次也算是交火,当时小男孩不知道死亡是什么,等苏军走了之后,他拿着枪,穿上衣服,带上军帽,感觉自己很威武,但是和苏军交流接触之后,通过他们的言行,进一步了解,他才慢慢有了自己的看法,后来特别是后来的一群苏军,拿着枪对着妇女儿童和自己的时候,他才明白死亡意味什么。刚开始只知道自己想赢,想成为英雄,可能只有当战争结束了,他才知道死亡意味着什么。这是一部反战的影片。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没有的话,我们今天的观影沙龙就次结束,如果还有什么疑问,也可以私下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