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任教师 当前位置: 首页 > 师资队伍 > 专任教师 > 正文

孟君

来源:新闻传播学院    作者:  发表日期:2013-11-23  阅读次数:4233




一、基本信息

孟君,1975年生。bet36365最快线路检测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访问学者。现为教育部学科评审专家、文化部艺术科学评审专家、中国电影电视评论学会理事、中国高校影视学会青年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委、湖北省文联中青年优秀文艺人才、湖北广播电视节目奖评审专家、湖北电影审查委员会评审专家。在《文艺研究》、《现代传播》、《电影艺术》、《当代电影》、《江汉论坛》、《当代传播》、《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其中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出版专著2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重大培育项目、横向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获得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国高等院校电影电视学会学会奖、湖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等奖励。

研究领域:电影理论与批评、影视传播、传播思想史

联系方式: mengjun@mail.ccnu.edu.cn

二、主讲课程

本科生课程:传播学概论、电影批评、类型电影鉴赏

硕士生课程:传播学史研究

博士生课程:文化传播前沿

三、科研项目

(1)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中国电影与小城镇问题研究》,经费20万元,2017年9月立项,项目编号17BC040(未结项)。

(2)主持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重大培育项目《中国电影与小城镇问题研究》,经费6万元,2017年7月立项,项目编号CCNU17Z02007(未结项)。

(3)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中国当代电影的空间叙事研究》,经费15万元,2011年8月立项,项目编号11BZW017(已结项)。

(4)主持华中师范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自主科研项目人文社科类“探索创新类”项目《当代中国电影的空间叙事研究》,经费3万,2010年12月立项(已结项)。

(5)主持华中师范大学“丹桂计划”项目《当代中国电影的作者表述形态研究》,经费1万,2007年立项(已结项)。

(6)主持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青年项目《后现代语境下的网络传播特性研究》,经费0.2万,2005年立项(已结项)。

(7)参与国家十五规划社科基金(艺术类)项目《我国社会转型期摄影文化研究》,经费3万,2001年立项,项目编号01BF43,第二参与者,承担任务《摄影电视、网络传播研究》(已结项)。

(8)主持或参与横向项目四项(已结项)。

四、研究成果

1、出版著作

(1)专著《中国当代电影的空间叙事研究》,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8年2月出版。(待出)

(2)专著《1990年代中国电影中的作者表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3月出版。

(3)参编王先霈、王又平主编《文学理论批评术语汇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出版。

(4)参编高峰主编《中国电视剧名剧鉴赏辞典》(任副主编),武汉出版社,2010年9月出版。

2、发表论文

(1)《动力与悬置:电影的两种技术变革与美学取向》发表于《现代传播》2017年第10期。

(2)《同质·异质·主体——论当代中国城市电影的空间叙事与女性书写类别》发表于《中外文化与文论》第36辑,四川大学出版社2017年9月出版。

(3)《论新世纪以来中国小城镇电影的渐进式性别空间叙事》发表于《电影新作》2017年第8期。

(4)《作为政治组织的农村——中国当代乡村电影的一种空间建构》发表于《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7年第4期。

(5)《作为自然村社的乡土——论中国当代乡村电影的一种空间建构》发表于《电影新作》2016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影视艺术》2017年第3期全文转载)。

(6)《一个波峰和两种传统:中国乡村电影的空间书写》发表于《现代传播》2016年第4期。

(7)《现代性迷宫与当代中国城市电影的空间叙事》发表于《当代文坛》2016年第3期。

(8)《中国青春片的怀旧症候剖析》发表于《当代电影》2016年第4期。

(9)《电影地形图上一处阙如的空间——论中国电影史中的小城镇电影》发表于《华中传播研究》第1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6月出版(《人大复印资料?影视艺术》2016年第1期全文转载)。

(10)《小城之子的乡愁书写——当代中国小城镇电影的一种空间叙事》发表于《文艺研究》2013年第11期(《人大复印资料?影视艺术》2014年第2期全文转载)。

(11)《从地母到塞壬:韩国电影女性形象的一种类型分析》发表于《当代电影》2014年第8期。

(12)《空间的消隐和浮现——论电影的“空间转向”》发表于《江汉论坛》2014年第4期。

(13)《寂静主义的写实路径——论当代中国小城镇电影的一种空间叙事风格》发表于《电影艺术》2014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影视艺术》2014年第10期全文转载)。

(14)《彰显风格的形式空间——论当代中国小城镇电影的一种空间叙事风格》发表于《当代电影》2013年第8期。

(15)《论中国当代电影中城市空间的转型与金钱观的嬗变》发表于《华中学术》第8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12月出版。

(16)《历史空间:当代城市电影中的多重“文革”叙事》发表于《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17)《时空弥合和空间转向——中国城市电影的空间叙事分析》发表于《文艺评论》2012年第7期。

(18)《从技术理性批判、技术至上到技术主导——论技术对传媒权力的影响》发表于《当代传播》2012年第1期。

(19)《大众传播现象的后现代性表征浅析》发表于《媒体时代》2012年第1期。

(20)《空间叙事与中国当代电影研究》发表于《华中学术》第4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出版(《人大复印资料?影视艺术》2012年第3期全文转载)。

(21)《集体记忆的多副面孔——论“文革”的电影城市空间形态》发表于《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年11月出版。

(22)《论大众传播中的解释偏向》发表于《媒体时代》2010年第12期。

(23)《数字时代下媒体民主与公共政策的转变——“2010两岸青年学者论坛”学术观点综述》发表于《华中学术》第3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出版。

(24)《作者论中的作者精神》发表于《华中学术》第1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出版。

(25)《作者表述:源自“作者论”的电影批评观》发表于《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影视艺术》2008年第7期全文转载)。

(26)《作者表述:两种现代性的抗争》发表于《当代文坛》2008年第1期。

(27)《性别叙事:凸显差异的女性书写》发表于《当代电影》2007年第6期。

(28)《心理叙事:“原生”形态的人性探索》发表于《文艺评论》2007年第3期。

(29)《历史叙事:个人命运的历史陈述》发表于《文艺评论》2006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影视艺术》2007年第3期全文转载)。

(30)《身份叙事:边缘状态的自我倾诉》发表于《文艺研究》2006年第9期(《人大复印资料·影视艺术》2007年第1期全文转载)。

(31)《家园、旅途与远方:<消失在地图上的名字>》发表于《当代电影》2006年第2期。

(32)《话语权·电影本体:关于批评的批评》发表于《当代电影》2005年第2期(李建强、章柏青主编《中国电影批评》收录,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

(33)《人性的光辉 科学的精神》发表于《当代电视》2006年第1期。

(34)《在黑暗中行走的女人》发表于《艺术状态》2005年第4期(《世纪中国》学术网站2004年7月转载)。

(35)《和谐社会下的电视科技传播》发表于《科学新闻学术专刊》2005年第4期(季刊)。

(36)《虚拟的广场》发表于《世纪中国》学术网站2004年8月13日。

(37)《点对点与点对面》发表于《科学新闻学术专刊》2003年第4期(季刊)。

(38)《论网络传播方式的重新定位》发表于《科学新闻学术专刊》2003年第3期(季刊)。

(39)《视觉之维的再现与诠释》发表于《电视研究》2002年第12期。

(40)《科教频道双重价值矛盾制衡对策研究》发表于《中国电视》2002年专刊。

(41)《论科技电视节目的亲和度》(第二作者)发表于《科学新闻学术专刊》2000年第2期。

(42)《浅论网络传播对社会生活的冲击》发表于《科学新闻学术专刊》2001年第1期。

(43)《电视科技栏目美学特征探究》发表于《科学新闻学术专刊》2001年第3期。

(44)《交互式电视在远距离教学中的应用》发表于《中国电化教育》1999年第2期。

(45)《中师课堂电视手段运用探窥》发表于《中小学电化教育》1999年第4期。

五、获得奖励

1、科研类

(1)《小城之子的乡愁书写——当代中国小城镇电影的一种空间叙事》(系列论文)于2016年11月获得第十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2)专著《1990年代中国电影中的作者表述》于2010年11月获第六届中国高等院校电影电视学会“学会奖”著作类二等奖。

(3)论文《身份叙事:边缘状态的自我倾诉》于2006年12月获第四届中国高等院校电影电视学会“学会奖”论文类三等奖。

(4)论文《关于网络教育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于2000年10月获全国首届中青年网络教育研讨会优秀论文奖。

2、教学类

(1)2014年被评为华中师范大学“博雅计划”优秀指导教师。

(2)2013年被评为湖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

(3)2011年被评为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