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信息
2017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学专业,获艺术学博士学位。2016至2017年获国家公派留学资助赴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参加博士联合培养。
现任职称:讲师、硕士生导师
研究领域:中国电影史论
主讲课程:《电影批评》《影视文本细读》《网络影视作品分析》《新闻编辑学》。
联系方式:linja2014@sina.com
二、研究成果
发表论文
1、《在地书写与主体性建构——试论台湾电影史学群体及其历史撰述》(独立作者),《当代电影》2017年第6期。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影视艺术》2017年第8期。
2、《民族影像中的国家、市场与权利——新世纪少数民族电影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独立作者),《民族艺术》2016年第5期。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影视艺术》2017年第2期。
3、《关于电影初到中国的史料补证》(独立作者),《当代电影》2017年第2期。
4、《中国早期滑稽片的喜剧策略及视觉快感》(独立作者),《电影新作》2018年第1期。
5、《电影史:媒介维度的引入——试论媒介视野下的电影史写作》(独立作者),《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5年第3期。
6、《当代视阈下的历史叙事——论花木兰故事改编与古装历史题材电影创作》(独立作者),《电影新作》2015年第5期。
7、《台湾抗战题材电影述论》(第一作者),《当代电影》2015年第9期。
8、《民国抗战电影述论(1931—1949)》(第二作者),《当代电影》2015 年第9期。
9、《“电影抗战”的时代先声——早期抗战电影的价值和启示(1931~1937)》(第二作者),《现代传播》2015 年第11期。
10、《国统区抗战电影述论(1937—1945)》(第二作者),《电影艺术》2012 年第4期。
11、《<爱情三部曲>与海外华文文学的创作及研究——鲁晓鹏教授访谈录》(第二作者),《当代作家评论》2017年第6期。
12、《“华语语系”概念的起源、启迪与误区——鲁晓鹏教授访谈录》(第二作者),《电影作者》2017年第11期。
13、《评<视觉与认同:跨太平洋华语语系表述>》(译者),《电影作者》2017年第11期。
14、《<鬼子来了>与理性启蒙》(第一作者),《电影文学》2015年第17 期。
15、《话语转换与现代化追求——李少白与中国电影史学研究》(独立作者),载《影视文化》第12辑,中国电影出版社2015年出版。该文被收录于丁亚平、陆弘石、高小健主编:《电影史学的维度——李少白学识与人格研究》(上、下册),中国电影出版社2016年出版,第349-358页。
16、《全球化语境下国家软实力的文化建构——2015 年度国家文化政策与电影生产》(独立作者),载丁亚平主编:《全球化与大电影——中国电影海外市场竞争策略可行性研究 3》,文化艺术出版社2016年版。
科研项目:
1、2016 年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电影海外市场竞争策略分析”,项目编号:13ZD02。项目负责人为丁亚平研究员。已出版 2015 年度阶段性成果《全球化与大电影——中国电影海外市场竞争策略可行性研究 3》(丁亚平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6 年版),本人负责撰写第十六章,约2.1万字。
2、2014-2015 年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电影编年史研究(1905-2014)”,项目编号:14AC003。项目负责人为周涌教授。本人负责撰写第二卷第七章《建设国家民族精神(1946-1947)》,约4.6万字。同时还参与修改第二卷共九章内容,并撰写各章人物小传。
3、参与国家重大出版工程“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编写。项目负责人为丁亚平研究员。本人负责撰写影视卷影视期刊部分,约2.3万字。
4、2015 年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港台抗战电影史稿”,项目编号:15BC036。项目负责人为史博公教授。本人负责台湾抗战电影史的撰写、修改与初步统稿工作,约10万字。
5、2015 年参与“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史料抢救工程”项目“中国抗战电影史”,项目负责人为杜巧玲。已出版著作《中国抗战题材电影史略》(中国电影出版社2017年版)本人负责导言和第二章的撰写,共约2.5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