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论文发表 > 正文

校内兼职导师发表论文

来源:新闻传播学院    作者:  发表日期:2013-09-03  阅读次数:325

                   1.  范军
(一)中国出版编辑史研究系列论文
1.《呼唤“出版图志”》,载《编辑之友》2003年第4期。
2.《略论古代小说序跋中的出版史料》,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3.《韩国金泽荣在中国的编辑出版工作》,  收入《第11届国际出版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
4.《现代出版家的诚信观》,载《中国出版》2007年第2期。
5.《老书局的出版形式创新》,载《编辑之友》2007年第2期。(复印报刊资料《出版工作》2007年第7期全文复印)  
6.《2007年出版文化史研究论著目录》,载《出版科学》2008年第6期。
7.《2008年出版文化史研究论著目录》,载《出版科学》2009年第4期。
8.《“走向世界丛书”的出版文化价值》(合作),载《出版发行研究》2010年第2期。
9.《中国出版史研究综述》,载《出版科学》2010年第5期。
10.《延安出版业(1936—1947)研究综述》,载《出版科学》2011年第3期。
11.《苏区出版业研究综述》,载《出版发行研究》2011年第6期。
12.《试论上海商务印书馆的科学化管理制度》(合作),载《出版发行研究》2011年第8期。
13.《略论中国近现代出版企业制度的三种形式》,载《出版发行研究》2012年第4期。
14.《晚清民国时期上海的出版企业集群》,载《现代出版》2012年第6期。

(二)现代书业广告研究系列论文
1.《巴金的图书广告艺术》,载《编辑学刊》2002年第5期。
2.《叶至善的图书广告艺术》,载《中国出版》2003年第7期。3.《陆费逵的书刊广告艺术》,载《编辑学刊》2003年第4期。    
4.《茅盾的书刊广告艺术》,载《图书情报知识》2004年第4期。  
5.《张静庐的书刊广告艺术》,载《编辑之友》2004年第4期。
6.《曹辛之的书刊广告艺术》,载《编辑学刊》2007年第2期。  
7.《章锡琛的书刊广告艺术》,载《中国编辑》2008年第1期。
8.《丽尼书刊广告艺术赏析》,载《编辑学刊》2009年第2期。
9.《黄洛峰的书刊广告艺术》,载《出版发行研究》2009年第4期。
10.《书籍广告:曾经亮丽的书业风景》,载《光明日报》2004年2月5日。
11.《作家自撰的图书广告》,载《出版人》2005年第7期;《新华文摘》2005年第15期全文转载。
12.《腰封:一种重要的书载广告》,载《编辑学刊》2008年第1期。

(三)出版理论与实务研究论文
1.《核心期刊的评选与高校文科学报中的核心期刊》,载《编辑之友》1999年第6期。
2.《期刊刊名与魅力》,载《出版发行研究》2000年第5期。
3.《总编辑职责、素养与出版社品牌建设》,载《中国出版》2002年第6期。
4.《差异 细分 锁定——试论小众化期刊现状及趋势》,载《出版广角》2003年第11期。人大复印资料《出版工作》2004年 第1期复印。
5.《技能:编辑职业道德的一个基本要素》,载《科技与出版》2004年第6期。
6. 《弘扬爱国为民诚信的出版精神》,载《中国编辑》2006年第4期。
7. 《以文化为本构建和谐出版》,载《科技与出版》2006年第4期。
8.《出版诚信需要制度保障》,载《编辑之友》2006年第5期。
9.《试论出版评论》,载《出版科学》2008年第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出版工作》2008年第6期复印。
10.《出版规律研究综述》,载《出版发行研究》2008年第11期。
11.《试论模仿在出版工作中的积极意义》,载《济南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12.《20世纪30年代商务版“大学丛书”的策划与运作》,载《济南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13.《大学出版与学术创新》,载《现代出版》2012年第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出版业》2012年第5期转载。
14.《试论出版人的文化自觉——以张元济等编辑出版家为例》,载《中国出版》2012年第5期。《新华文摘》2012年第11期全文转载。
15.《略论出版业经营管理类领军人才的企业家精神》,载《出版发行研究》2012年第1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出版业》2013年第5期。
16.《关于出版价值观的几点思考》,载《出版科学》2013年第3期。
17.《出版本质上是理想主义者的事业》,载《现代出版》2013年第4期。

(四)文史研究论文
1.《老子与柏拉图艺术本体论的比较》,载《外国文学研究》1989年第4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1990年第3期全文复印。
2.《西方古典文艺理论中的地理环境论》,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5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外国文学研究》1992年第11期全文复印。
3.《略论中国佛教的伦理化及其对小说“劝惩论”的影响》,载《通俗文学评论》1997年第3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1997年第3期复印。
4.《理趣论》,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年第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1997年第6期全文复印。
5.《略论佛教对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理论的影响》,载《通俗文学评论》1996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7年第1期。
6.《文质论》,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1995年第8期全文复印。

(五)书评文章
1. 《读〈思辨的美学与自由的艺术〉》,载《文艺理论与批评》1995年第1期。
2.《自为经纬 成一家言——评熊铁基著〈秦汉文化志〉》,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99年第3期。
3.《站在世纪桥头的回眸与前瞻——〈动机论:迈向21世纪的动机心理学研究〉简评》,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年第5期。
4.《精心打磨民间故事的“多棱宝石”——〈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评介》,载《中国图书评论》2003年第3期。
5. 《〈张舜徽集〉:一代国学大师的传世之作》,载《中国图书评论》2004年第10期。
6. 《借日本“阅读中国”(陈平原《阅读日本》评介)》,载《中国图书评论》2005年第4期。
7.章学术 考镜源流——评李瑞良〈中国出版编年史〉》,载《编辑之友》2006年第3期。收入《中国编辑研究》(2007),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另有5篇论文收入《中国编辑研究》年刊。
8《一代国学大师的传世之作——荐〈张舜徽集〉第一、二辑》,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3期。

2.  段维
(1)书评学研究系列论文——
①《书评导向功能初探》,发表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0年第5期;《中国图书评论》1990年第5期作了摘登,后收入《书评的学问》(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8月版)一书。
②《书评标准论析》,发表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1年第5期,《新华文摘》1991年第11期作了转载;后收入《湖北省出版科研论文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一书。
③《书评形态论》,发表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3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出版工作、图书评介》1993年第6期全文复印;《新华文摘》1993年第9期作了摘登。
④《书评本体论》,发表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出版工作、图书评介》1994年第12期全文复印;《新华文摘》1994年第12期作了摘登。
⑤《书评方法论》,发表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年第3期。
(2)书评代表作品——
①《综一代典  成一家言》(《湖北社会科学》1991年第9期)
②《探索者的新足迹》(《社会科学动态》1991年第8-9期)
③《〈社会学教程〉之比较评介》(《酿蜜集》1992年12月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版)
④《安得广厦千万间》(《酿蜜集》1992年12月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版)
⑤《群星耀荆楚  史笔烁文华》(《湖北日报》1995年4月27日)
⑥《治学不为媚时语》(《中国图书评论》1996年第10期)
⑦《他山之石可攻玉》(《中华读书报》1997年2月26日)
⑧《历史的真实与真实的历史》(《香港近代史研究会会刊》1996年第8期)
⑨《清末地方自治的种瓜与得豆》(《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2期)    
⑩《观照历史的宏阔与精深》(《新闻出版报》2000年3月16日)
⑾《历史的新视野》(《中国图书评论》2000年第4期)
⑿《桂子山的“辛亥情节”》(《长江日报》2001年12月17日)
⒀《人品·学品·精品》(《出版科学》2002年第1期)
⒁《记述一代学人文才》(《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11月1日第12版)
⒂《我与校报的缘份及其他》(《华中师大报》2008年10月10日第4版)
⒃《透视“三农”问题的特殊视角》(《出版科学》2009年第4期)
另外,书评《综一代典 成一家言》、《治学不为媚时语》、《〈社会学教程〉之比较评介》被收入《书评30家》(华夏出版社1999年5月版)一书。
(3)编辑出版代表论文——
①《出版人才效益刍议》(《高教与人才》1990年第3期)
②《编辑的职能分工》(《出版科学》1993年第3期)
③《买卖书号面面观》(《出版科学》1994年第2期;收入《大学出版研究论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4月版)
④《谈谈出版管理的规范性与简单性》(《出版研究论集》1995年1月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版)
⑤《大学出版社选题战略面面观》(《大学出版》1995年第2期)
⑥《图书质量保障体系是编辑出版工作的指南》(《大学出版》1998年第1期)
⑦《论图书质量控制系统》(《出版科学》1998年第1期;收入《中国编辑研究》一书,2000年5月人民教育出版社版)
⑧《千锤百炼出精品》(《新闻出版报》1999年7月5日)
⑨《提高编辑含量》(《出版广角》1999年第7期)
⑩《新世纪,我们只读网么》(《湖北日报》2000年1月7日)
⑾《编辑工作中的著作权问题》(《出版科学》2001年第4期)
⑿《编辑工作的新取向》(《中国编辑》2003年第2期)
⒀《论互联网对版权保护的挑战》(《出版科学》2003年第3期)
⒁《浅析网络出版涉及的侵权问题》(《中国出版》2003年第9期)
⒂《试论电子商务涉及的版权问题》(《出版科学》2004年第4期)
⒃《超链接涉及的版权问题—解析几起典型的侵权案》(见《现代出版:理论与实务》第一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⒄《版权的行政执法范围与权限》(《出版发行研究》2004年1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出版工作》2005年2期全文复印)
⒅《试论多媒体及其法律保护》(《出版科学》2005年2期)
⒆《论数据库及其法律保护》(见《现代出版:理论与实务》第二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0)《互联网对版权保护的新挑战》(《信息网络安全》2006年3期)
(21)《略论我国网络版权侵权的司法管辖》(《出版科学》2006年3期)
(22)《试析图书的质量生态》(《编辑学刊》2006年第4期)
(23)《信息网络传播权在远程教育中的保护与限制》(《信息网络安全》2006年9期)
(24)《“一主两翼”打造出版品牌》(《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10月27日第6版)
(25)《试析网络版权司法管辖》(《信息网络安全》2007年4期)
(26)《大学出版社转制过程中亟待处理好三种关系》(合写)(《中国出版》2009年第3期)
(27)《网络时代的版权保护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收入《首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全国优秀出版科研论文奖获奖文集》,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年5月版。
(28)《从“学术测谎仪”看著作权合理使用中“量”与“质”的甄别》,(《中国新闻出版2009年5月21日第4版)
(29)《大学出版社转制初期过渡性策略评析》(《出版发行研究》2009年第六期)
(30)《从师徒制到师徒群制》(合写)(《编辑学刊》2009年第4期)
(31)《关于绿色出版的思考》(合写)(《绿色大世界》2009年第8期)
(32)《数字时代内容出版选题策划的走向》(合写)(《出版科学》2009年第6期)
(33)《试论编辑审稿中对涉台用语的处理》(见《现代出版:理论与实务》第6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版)
(34)《论数字时代的内容出版》(合写)(《出版发行研究》,2009年12期)
(35)《绿色出版:中国走向出版强国的战略选择》(合写)(《中国出版》2010年第21期)
(36)《学术出版的丰碑——“桂岳书系”的诞生及其他》(见《现代出版:理论与实务》第7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版)
(37)《精品的锻造——〈集体经济背景下的乡村治理〉获第14届中国图书奖前后》((见《现代出版:理论与实务》第7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版)
(38)《浅论数字出版物分销渠道的构建与联动举措》(合写)(《出版发行研究》2011年第5期)
(39)《转企改制背景下出版工作如何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出版》2011年7月上,第13期。)
(40)《数字出版是赶上世界出版先进水平的机遇》(《中华读书报》2011年8月31日第10版)
(41)《绿色出版:中国走向出版强国的战略选择》(合写)、《网络时代的版权保护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数字时代的内容出版》(合写),均收入《湖北出版科研论文集》,崇文书局,2012年6月版。
(42)《后改制时期大学出版社公司治理的路径》(合写)(《中国出版》2012年1月上第1期。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出版业》2012年第7期全文转载。
(43)《中小学教辅与教科书版权关系及版权使用规则论析》(合写)(《中国出版》2012年8月上第15期。)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出版业》2012年第11期全文转载。
(44)《网络版权作品法定许可制度分析》(合写)(《出版发行研究》2013年第4期)
2.专业研究方面
①《南斯拉夫的旅游经济开发》(《长江开发报》1989年2月1日)
②《社会主义出版物应体现党性原则》(《党建研究》1990年第2期)
③《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有关社会主义思想述评》(《社会主义研究》1991
年第5期)
④《试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特征》(《湖北社会科学》1991年
第11期)
⑤《从对所有制认识的深化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共产党宣言〉的发
展》(《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2期)
⑥《略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见《社会主义理论与发展
20年》,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⑦《不应忽视的马克思主义的同盟军——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观点及历史地位述评》(《社会主义研究》2002年第2期),《理论参考》2003年第2期转摘。
⑧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社会主义的成功范型》(《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5期)
⑨《网络时代的版权保护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研究》2005
年第5期。

3.  董中锋

○编辑出版
1.《新形势下的选题策划》,载《编辑学刊》,2011年第4期。
2.《论出版的基本规律》,载《出版发行研究》,2010年第11期。(人大复印资料《出版业》全文转载,2011年第3期)
3.《影视传播与和谐文化建设——基于价值层面的研究》,国家广电总局办公厅编:《广电社科项目集萃》,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年。
4.《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例说》,载《现代出版:理论与实务》(第七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5.《出版物上的数字用法》,载《现代出版:理论与实务》(第七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6.《注释的构成及其规范》,载《现代出版:理论与实务》(第七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7.《畅销书运作的有益尝试——〈徐迟的第二次青春〉的编辑出版》,载《现代出版:理论与实务》(第八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8.《体现产、学、研相结合的系列成果——〈现代出版:理论与实务〉编辑散记》,载《现代出版:理论与实务》(第八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9.《现代汉语异形词汇释》,载《现代出版:理论与实务》(第六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10.《词语的同义异序与一词多说》,载《现代出版:理论与实务》(第六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11.《现代出版对和谐社会的文化责任》,载《出版科学》,2008年第1期。
12.《论数字化时代中国的出版文化安全》,载《河南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新华文摘》、《文艺报》“论点摘编”;人大复印资料《出版工作》全文转载,2008年第9期)
13.《新形势下编辑工作职能与出版文化创新》,载《中国出版》,2007年第2期。(《新华文摘》、《思想工作》“论点摘编”,全文收入中国编辑学会的年刊《中国编辑研究》(2008),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
14.《深度开掘出版文化资源库》,载《编辑学刊》,2007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出版工作》全文转载,2007年第8期)
15.《论和谐社会背景下出版文化创新》,载《科技与出版》,2007年第6期。
16.《出版业与文化软实力》,载《出版发行研究》,2007年第12期。(《2008中国出版年鉴》“文章摘编”)
17.《出版文化安全之我见》,载《文艺报》,2007年9月25日。
18.《出版社的发行管理与营销策略》,载《现代出版:理论与实务》(第五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
19.《责任编辑的文化责任》,载《科技与出版》,2006年第1期。(《出版参考》 “观点摘要”)
20.《选题策划与出版社的自主创新》,载《编辑学刊》,2006年第5期。(《文艺报》 “学术新见”摘编)
21.《选题策划与出版社的科学发展》,载《中国出版》,2006年第9期。(《出版参考》、《文艺报》“观点摘要”)
22.《选题策划与出版社的和谐发展》,载《编辑之友》,2006年第6期。(《中国图书年鉴》2007卷“年度观点”摘编)
23.《选题策划与出版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载《现代出版:理论与实务》(第四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
24.《简评〈文学理论批评术语汇释〉》,载《光明日报》,2006年8月26日。
25.《编辑的人文关怀》,载《编辑学刊》,2005年第5期。
26.《出版职业精神与先进文化的内在协同性》,载《出版科学》,2005年第6期。(《中国图书年鉴2006》“出版价值观与两个效益观”评介)
27.《文化产业背景下的图书选题策划》,载《编辑学刊》,2004年第5期。(收入《中国编辑研究》(2005),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28.《大学生读物:有待深度开发》,载《中国新闻出版报》,2005年2月2日。
29.《价值维度看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载《理论月刊》,2005年第3期。
30.《事业和产业双重关联下的管理制度》,载《我当社长总编辑优秀征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
31.《多重解读“老书新出”》,载《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年3月17日。
32.《理念治校的理论与实践》,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33.《选题策划中的科学发展观》,载《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年9月27日。
34.《出版质量:出版品牌的核心》,载《现代出版:理论与实务》(第三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35.《转制——离不开固有的文化特性》,载《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年11月3日。
36.《品牌:略显头角,艰难成长》,载《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年1月1日。
37.《内部管理需要处理好五大关系》,载《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年9月11日。
38.《从市场看文教图书的品牌出版》,载《中国出版》,2003年第9期。
39.《转型时期我国图书市场的嬗变与态势》,载《科技与出版》,2003年第5期。
40.《我国文化产业的现状及其发展态势》,载《现代出版:理论与实务》(第一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41.《出版品牌应处理好几方面的关系》,载《出版科学》,2002年第3期。
42.《图书选题策划中的文化力因素》,载《新时期编辑活动特点探讨》,中国水利电力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
43.《释词与佛教文化》,载《中华读书报》,2002年8月14日。
44.《警惕失信擎肘》,载《中国新闻出版报》,2002年6月14日。
45.《华中师大社尝试多种营销方略》,载《中国新闻出版报》,2002年3月29日。
46.《质量:品牌出版的核心》,载《中国新闻出版报》,2002年10月18日。
47.《品牌出版十大关联》,载《中国新闻出版报》,2002年12月20日。
48.《探索与尝试》,载《创新教育论坛》,第4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49.《出版社内部管理:需要处理好五大关系》,载《大学出版》,2002年第4期。
50.《图书选题策划中的文化价值取向》,载《出版发行研究》,2000年第2期。
51.《书业分化整合 市场谁主沉浮》,载《中国新闻出版报》,2001年8月17日。
52.《图书选题策划中的文化因素》,载《出版科学》,2001年第4期。
53.《〈傻二哥〉中情感的对流与表现》,载《语文教学与研究》,1989年第4期。
54.《探索内在交流的新闻学领域——读〈新闻心理学〉》,载《写作》,1996年第3期。
55.《阐前人所已发 扩前人所未发——选题与创新》,载《高等函授学报》,1997年第1期。
56.《精品图书:从选题开始》,载《出版科学》,1997年第1期。
57.《从价值维度看精品图书的选题》,载《编辑之友》,1997年第5期。
58.《说“拈花微笑”》,载《语文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5期。
59.《语言的“约定俗成”》,载《中华读书报》,1999年8月11日。
60.《荟萃大师学术精华的“桂岳书系”》,载《世界论坛报》(台湾),1997年9月27日。
61.《一次审稿会的启示》,载《长江日报》,1997年11月2日。
62.《选题实现率与“解放编辑”》,载《新闻信息报》,1998年10月27日。
63.《千淘万漉 吹沙到金——评〈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史〉》,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64.《村治研究:散发泥土芳香的学问——评〈中国农村村民自治〉》,载《出版科学》,1998年第1期。
65.《走近徐迟》,载《语文教学与研究》,1998年第7期。
66.《吹尽狂沙始到金》,载《中国教育报》,1998年10月20日。
67.《论选题的出版价值》,载《出版理论与实践》,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年
○文艺理论
68《对报告文学文体的再认识》,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69.《马克思恩格斯对艺术精神的构建》(与人合作),载《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2期。
70.《数字化时代报告文学文体的演进》,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71.《观念和方法的互动——论马克思恩格斯的文艺批评》,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72.《西方美学中的希腊艺术精神》,载《外国文学研究》,1999年第3期。
73.《马克思恩格斯美学中的现实主义艺术精神》,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
74.《作为艺术精神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载《外国文学研究》,1997年第3期。
75.《恩格斯悲剧冲突理论辨识》,载《高等函授学报》,1996年第2期。
76.《关于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载《高师函授学刊》,1995年第2期。
77.《探索中国艺术理论的迷宫》(与人合作),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1期。
78.《中国报告文学的本与源》,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
79.《〈西行漫记〉的审美品格》,载《二十世纪永恒的红星》,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80.《报告文学的本与源》,载《高等函授学刊》,1991年第9期。
81.《传通与超越——〈伟大的道路〉写作的心灵索隐》,载《外国文学研究》,1990年第4期。
○学术文化
82.《争鸣的学术精神》,载《光明日报》,2004年10月7日。
83.《小学科做出大学问》,载《文艺报》,2005年7月28日。
84.《张舜徽:通才之学》,载《光明日报》,2003年8月14日。
85.《文雅名士杨东莼》,载《长江日报》,1998年3月7日。
86.《学贯中西韦卓民》,载《长江日报》,1998年3月21日。
87.《著作等身张舜徽》,载《长江日报》,1998年4月4日。
88.《经师人师钱基博》,载《长江日报》,1998年4月25日。
89.《自成一家詹剑峰》,载《长江日报》,1998年5月9日。
90.《真性才学黄曼君》,载《文学教育》,2010年第1期。
91.《小学科里的大学者刘守华》,载《文学教育》,2010年第2期。
92.《创建圆形批评的文艺理论家王先霈》,载《文学教育》,2010年第3期。


4.  严定友
[1] 论转企改制后大学出版社价值追求的新变化.出版发行研究,2013(5):53~55.(CSSCI)
[2] 品牌书业原理的理性思辨与多维解析.出版科学,2010(3):106~107.(CSSCI)
[3] 论数字时代的内容出版.出版发行研究,2009(12):53~55.(CSSCI)
[4] 对电子稿件在组稿与编校中的质量控制.出版发行研究,2007(3):10~13.(CSSCI)
[5] 网络文献著录规则初探.出版发行研究,2000(1):13~14.(CSSCI)
[6] 绿色出版:中国走向出版强国的战略选择.中国出版,2010(21):35~38.(CSSCI)
[7] 传统出版社数字出版模式设计原则.中国出版,2009(6):44~46. (CSSCI)
[8] 从“师徒制”到“师徒群制”.编辑学刊,2009(4):80~82.(CSSCI)
[9] 数字时代内容出版选题策划的走向.出版科学,2009(6):35~37.(CSSCI)
[10] 高职教材策划与运作中的品牌构建.出版科学,2007(4):53~55.(CSSCI)
[11] 关于绿色出版的思考.绿色大世界?绿色科技,2009(8):88~91.
[12] 试析网络诈骗及其规制.信息网络安全,2007(5):51~53.
[13] 潜心学术 小书大作 .中华读书报,2003-12-31(第10版).
[14] 高职“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体系需在整合中重建.现代教育报?教材周刊,2006-5-19(第6版).
[15] 从出版物的商品属性谈大学出版社的企业定位//现代出版:理论与实务.第一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4~51.
[16] 论高职教材的系列化、立体化运作与品牌构建//现代出版:理论与实务.第三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29~133.
[17] 高职教材开发,师大社在劣势中突围//齐学进主编.论新形势下编辑工作特点与创新.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371~387.

5.  周挥辉
1、《师范生免费教育实践的矛盾分析与政策调适》,《教育研究》,2010年第8期。
2、《大学生文化环境的优化与自觉意识的培养》,《孝感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新华文摘》2009年第14期摘编。
3、《大学文化问题研究》,《中国高等教育》,2008年第7期,《新华文摘》2008年第15期摘编。
4、《陈独秀与中共历史上第一个工人共产党员》,《光明日报》,2011年8月3日。
5、《韦棣华:中国现代图书馆运动“皇后”》, 《光明日报》,2009年2月7日。
6、《手机对当代大学生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合作),《中国青年研究》,2011年第6期。
7、《论恽代英新闻宣传思想的现代价值》,《高等函授学报》,2007年第2期。
8、《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文化体系构建》,《中国青年研究》,2006年第11期。
9、《增强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自觉意识》,《中国高等教育》,2006年第19期。
10、《对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工作的几点思考》,《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年第5期。
11、《文化安全:直面三大要义》,《中国教育报》,2007年9月9日。
12、《以人为本的思想文化建设》,《中国教育报》,2007年1月30日。
13、《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立体支持系统》,《光明日报》,2007年7月4日。
14、《简论大学文化自觉》,《光明日报》,2007年2月7日。
15、《增强高校网络文化含量和服务意识》,《光明日报》,2005年8月3日。
16、《把高校智力资源嫁接到农村去》,《人民论坛》,2006年第5期。
17、《新时期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探微》,《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年第5期。
18、《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人民日报》,2011年8月2日。
19、《用史实再现爱国主义教育家的精神风貌》,《中国教育报》,2011年3月24日。
20、《构建有特色的大学文化》,《中国教育报》,2011年11月10日。
21、《对免费师范教育政策正向舆论构建的思考》,《教育理论与实验》,2011年第5期。

6.  魏天真

7.  普丽华
1.《论感性的象征与理性的象征》,《外国文学研究》,1991年第4期。
2.《论暗示的审美意蕴与功能》,《华中师大学报》,1992年第2期。
3.《神秘·梦幻——诗歌象征艺术丛谈之三》,《理论与创作》,1992年第3期。
4.《最高的花朵——评周良沛《丁玲传》》,《文艺理论与批评》,1994年第2期。
5.《访谈:富有魅力的新闻样式》,《写作》,1997年第1期。
6.《荒诞之旅  生命之歌》,《文艺报》, 2000年4月26日。
7.《中国现代叙事诗的民间情结》,《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北京大学学报》2001年国内访问学者专刊选用
   《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1年第10期全文转载
8.《现代叙事诗:戏剧因素与抒情因素》,《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9.《论现代诗歌中的暗示功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10.《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现代叙事诗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年第2期。
11.《诗化而奇幻凄艳的人性悲歌》,《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3年第6期全文转载
12.《诗歌语言的思维特质及生成的幻变》,《湖北大学学报》 2003年第5期。
13.《建国前现代叙事诗研究综述》,《江汉论坛》,2003年第7期。
14.《论哲理诗的理性精神和诗性品质》,《江汉论坛》,2004年第3期。
15.《在历史容量和想象空间中激活的火凤凰》,《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4年第12期全文转载
16.《论新闻文体的创造性非虚构写作》,《应用写作》,2005年第11期。
17.《新闻变体:创造性非虚构写作探源》,《写作》,2006年第1期。
18.《经济广播的文化传播策略》,《中国广播》,2006年第2期。
19.《论陈香梅跨文化传播的取向和策略》,《长治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20.《编辑应该当好作者的教练》,《编辑学刊》,2008年第1期。
21.《影视轻喜剧:新农村生活的“热媒介”》,《现代传播》,2008年第2期。
22.《乡村轻喜剧的创作与文化构建》,《现代传播》,2010年第4期。
23.《乡村轻喜剧是农民的精神家园》,《三农中国》,2010年第14期。
24.《毛泽东诗词传播的媒介景观》,《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0年第12期。
15.《乡村影视轻喜剧与乡村文化建设》,《文艺争鸣》,2011年第3期。
26.《广告文案的创意与诗化功能》,收入第七届现代应用文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应用文的语言语用语境》,香港教育图书公司2006年版。
27.《论贺敬之叙事诗集《乡村的夜》》,选入《挥毫顶天写真诗——贺敬之文学创作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作家出版社2006版 。继而又收入陆华编《贺敬之研究文选》(下册)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版。
28.《新闻变体:创造性非虚构写作》,收入《新世纪新形势下应用文使用及教学改革与创新》,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8.  员怒华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