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江作苏
1.《网络的审美介入与底线意识》,《中国出版》,2013年7月号
2.《媒介素养应成为大学生必备常识》,《光明日报》,2013年5月29日
3.《中国梦所蕴涵的媒体责任》,《中国新闻出版报》,2013年5月9日
4.《从拆除玻璃墙看行政督察》,中办秘书局《秘书工作》,2013年第9期
5.《责任造就公信力》,《新闻前哨》,2006年第3期。
6.《东部产业转移的趋势与湖北产业对接的机遇研究》(调研报告),获2008年湖北省优秀调研成果一等奖;
7.《战略转型激发传统媒体集团新活力》,《中国记者》2011年10期。
8.《从群众路线高度把握媒体角色》,《中国记者》2011年第7期。
9.《推进产业战略的新举措,研究传媒经济的新起点》,载《中国传媒经济:快速成长与未来格局》,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11版。
10.《责任心与办好省级党报》,《中国记者》,2005第8期;
11.《棱镜岂止不厚道》,《中国新闻出版报》,2013年6年20日;
12.《世界新闻报停刊及其对新闻界的启示》,《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年7月20日;
13.《适时改版应对挑战》,《传媒》,2006第3期;
14.《荣辱观与新闻传播实践》,《中国记者》,2006第5期;
15.《重视作风建设的理论内涵》,《中国记者》,2001第11期;
16.《坚持有公信力的传播》,《中国记者》,2009第9期;
17.《“退”是为了更好地“进”》,《传媒》,2010第4期;
18.《跨地区经营,做强文化传媒产业》,《传媒》2009第4期;
19.《用主题宣传点燃党报报道亮点》,《中国记者》2007第8期;
20.《以品牌战略创新党报新闻摄影》,《中国记者》,2007第2期;
21.《回顾中成熟思考中坚定》,《中国记者》,2008第12期;
22.《以德治国:富于创新的治国之道》,《湖北社会科学》,2001第6期;
23.《责任造就公信力——提高党报影响力吸引力感召力的认识与实践》,《中国记者》,2006第12期;
24.《扣住务实这个关键——党报理论创新宣传实践与思考》,《中国记者》2002第8期;
25.《增强生态环境报道的人文色彩》,《中国记者》,2001第5期;
26.《重塑报业平台新优势》,《中国记者》2011第2期;
27.《网络论坛:媒介实现社会价值的有效平台》,《当代传播》2010第6期;
28.《新闻道德的哲学思考》,《新闻战线》,2004年01期;
29.《媒介融合背景下平面媒体运营模式探讨》,《新闻前哨》2009年第7期;
30.《党报的改革创新:向现代主流媒体转型》,《新闻战线》,2009年第3期;
31.《曙光初现,尚须努力:谈当前报业体制改革的几个着力点》《新闻战线》,2009年第5期;
32.《重塑报业平台新优势》,《中国记者》,第作者,2011年第2期;
33.《增强生态环境报道的人文色彩》《中国记者》,2001年第5期;
34.《媒体行为的底线意识》,《新闻前哨》,2011年第8期;
35.《民本和公信——30年中国媒体改革的两个亮点》,《新闻前哨》,2008年第6期;
36.《华文报纸的世界影响力——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华文报纸考察报告》,《新闻前哨》,2011年第9期;
37.《履行媒体责任 引导社会舆论 支持跨越发展》,《新闻前哨》,2011年第4期;
38.《主流化机遇与媒体的选择》,《新闻前哨》,2008年第2期;
39.《媒体使命 以民为本》,《新闻战线》2008年第31期;
40.《再塑报业平台新优势》,第一作者,《新闻前哨》,2011年第2期;
41.《充分发挥文化在中部地区崛起中的重要作用》,《新闻前哨》,2004年第5期;
42.《着眼时代变革 立足主动创新——湖北日报改扩版的总体思路》,《新闻前哨》,2010年第2期;
43.《创新经营体制 释放媒体生产力》,《新闻前哨》,第2010年第8期;
44.《一时强弱在于力 千秋胜负在于理——报纸改版逻辑动力探讨》,《新闻前哨》,2010年第5期;
45.《构建传媒新平台 创立经营新模式》,《新闻前哨》2007年第9期;
46.《资产证券化:报业的机遇与挑战》,《新闻前哨》,2007年第11期;
47.《为湖北跨越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政策》,2011年第4期;
48.《创新党报理论提升主流媒体影响力》,《新闻前哨》,2007年第12期;
49.《以品牌战略创新党报新闻摄影》,《中国记者》,2007年第2期;
50.《深化“三贴近”内涵 延伸新闻报道品牌》,《政策》,2007年第8期;
51.《我国报业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分析》,《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1年第11期;
52.《坚持有公信力的传播》,《传媒》,2009年第11期;
53.《3G后传播时代已经到来》,《新闻前哨》,2009年第9期;
54.《责任心与办好省级党报》,《中国记者》,2005年第8期;
55.《人性化管理与媒体软实力》,《新闻前哨》,2008年第8期;
56.《软实力中不能少新闻》,《新闻前哨》,2009年第3期;
57.《重视解释性新闻的导向作用》,《新闻前哨》,1997年第6期;
58.《网络无界 区域有为》,《新闻前哨》,2011年第4期;
59.《在开放中培育成熟的国际传播力》,《新闻出版报》,2013年1月15日;
60.《策划的异化》,《新闻前哨》,2001年第9期;
61.《孕育理论创新的内在动力》,《中国记者》,2003年第2期;
62.《价值判断的体现》,《新闻前哨》,2003年第1期;
63.《责任造就公信力——< 湖北日报>着力提高主流媒体影响力探析》,第一作者,《新闻传播》,2007年第1期。
64.《责任公信 大气包容——2009中国传媒速写》,《新闻前哨》,2010年第1期。
2. 喻发胜
1.《宏观背景与新闻角度对新闻价值的影响》,《江汉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2.《报业繁荣的背后》(合,排名第一),《中国记者》,1999年第11期(2001年获湖北省新闻奖(论文)一等奖)。
3.《社会预警与传媒职责》(合,排名第一),《人民日报》2003年8月12日摘发;《湖北社会科学》2003年10月全文刊载;人大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2004年第1期全文转载,并作封面文章推介。
4.《传媒预警与预警新闻》(合,排名第一),《青年记者》,2008年第14期。
5.《构建省级政府为主体的应急储备物资体系》(合,排名第二),载《公共管理高层论坛》第7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2008年10月南京大学“风险、危机与公共管理”国际学术研讨会宣读。
6.《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2008年12月全国马列文论研讨会会议论文集收录。
7.《中国社会转型期网络舆论的生成原因》(合,排名第二),《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8.《网络传播与网络舆论的生成及其特征》(合,排名第一),《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9.《网络传播的衍生效应与网络舆论》(合,排名第一),《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10.《网络时代的舆论自由与身份平等》,载《华中学术(第二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1.《新形势下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的构建》,《新闻记者》,2010年第10期。
12.《全球化与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国家文化安全》(合,排名第二),《江汉论坛》,2010年第11期。
13.《图书质量是怎样“炼成”的——例谈防灾应急出版物的编写与把关》(合,排名第一),《出版发行研究》,2011年第6期。
14.《突发事件采访与记者“应急知识”的学习》(合,排名第一),《新闻记者》,2011年第6期。
15.《微博与政府危机公关》(合,排名第一),《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1年第6期。
16.《文化概念重勘与国家文化安全的内涵》(合,排名第一),2010年12月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联合主办的“中国国家文化安全学术研究讨会”宣读;载《文化江山——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研究》(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2)。
17.《防灾应急出版物的社会需求与营销策略》 ,《出版发行研究》,2013年第2期。
3. 刘九洲
4. 彭涛
1.《中国电影史链条上的主旋律电影及其未来走向》,《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2.《主旋律电影的发生与演变》,载韩国《国际言语文学》,第27号,韩国国际言语学会,ISSN 1229-8468.
3.《主旋律电影再塑集体记忆的方式》,《江汉论坛》,2011年第10期。
4.《“边缘英雄”当适可而止——评近年来军事题材电视剧英雄人物塑造》(第一作者),《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年第1期。
5.《从棱角分明到面目模糊——主旋律电影的形态演变》,《华中学术》(第2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
6.《网络传播把关人合力模式构想》(第一作者),《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7.《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的谣言:形成、传播、作用机制及其控制——以湖北石首事件为例》(第一作者),《柳州师专学报》,2010年第3期。
8.《组织传播活动中的仪式》(第一作者),《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9.《现代中国文学学科观念与方法学术研讨会综述》(第一作者),《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 年第3期。
10.“主旋律电影研究二十年”,载《求异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的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
11.《中国媒体公众预警意识的演进——以〈人民日报〉对艾滋病的报道为例》(论文),《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12.《在互文中狂欢——冯小刚贺岁片喜剧话语的构建》,《电影艺术》,2005年第1期。
13.《晚清到五四一代学人的辫子与政治》(论文),《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第12期,爱思想(原世纪中国)网http://www.aisixiang.com/data/6711.html全文刊载。
14.《一部沟通传统与现代两个理论时空的力作》,《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年第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电影电视艺术》全文复印,1995年第2期。
另在《湖北日报》、《长江日报》、《武汉晚报》等报刊发表影评、时评文章30余篇,为80多部(集)电视专题片撰写解说词,大部分节目在中央电视台和武汉电视台合办的《科技之光》栏目播出。
5. 孟君
1.《彰显风格的形式空间——论当代中国小城镇电影的一种空间叙事风格》发表于《当代电影》2013年第8期。
2.《历史空间:当代城市电影中的多重“文革”叙事》发表于《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3.《时空弥合和空间转向——中国城市电影的空间叙事分析》发表于《文艺评论》2012年第7期。
4.《从技术理性批判、技术至上到技术主导——论技术对传媒权力的影响》发表于《当代传播》2012年第1期(双月刊)。
5.《大众传播现象的后现代性表征浅析》发表于《媒体时代》2012年第1期。
6.《空间叙事与中国当代电影研究》发表于《华中学术》第4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出版(《人大复印资料?影视艺术》2012年第3期转载)。
7.《集体记忆的多副面孔——论“文革”的电影城市空间形态》发表于《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年11月出版。
8.《论大众传播中的解释偏向》发表于《媒体时代》2010年第12期。
9.《数字时代下媒体民主与公共政策的转变——“2010两岸青年学者论坛”学术观点综述》发表于《华中学术》第3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出版。
10.《从报纸头版编排看议程设置偏向——以〈楚天都市报〉为例》发表于《2008楚天都市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7月出版。
11.《作者论中的作者精神》发表于《华中学术》第1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出版。
12.《作者表述:源自“作者论”的电影批评观》发表《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影视艺术》2008年第7期转载)。
13.《作者表述:两种现代性的抗争》发表于《当代文坛》2008年第1期。
14.《性别叙事:凸显差异的女性书写》发表于《当代电影》2007年第6期。
15.《心理叙事:“原生”形态的人性探索》发表于《文艺评论》2007年第3期。
16.《历史叙事:个人命运的历史陈述》发表于《文艺评论》2006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影视艺术》2007年第3期转载)。
17.《身份叙事:边缘状态的自我倾诉》发表于《文艺研究》2006年第9期(《人大复印资料·影视艺术》2007年第1期转载)。
18.《家园、旅途与远方:< 消失在地图上的名字>》发表于《当代电影》2006年第2期。
19.《话语权·电影本体:关于批评的批评》发表于《当代电影》2005年第2期(李建强、章柏青主编《中国电影批评》收录,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
20.《人性的光辉 科学的精神》发表于《当代电视》2006年第1期。
21.《在黑暗中行走的女人》发表于《艺术状态》2005年第4期(季刊)(《世纪中国》学术网站2004年7月转载)。
22.《和谐社会下的电视科技传播》发表于《科学新闻学术专刊》2005年第4期(季刊)。
23.《虚拟的广场》发表于《世纪中国》学术网站2004年8月13日。
24.《点对点与点对面》发表于《科学新闻学术专刊》2003年第4期(季刊)。
25.《论网络传播方式的重新定位》发表于《科学新闻学术专刊》2003年第3期(季刊)。
26.《视觉之维的再现与诠释》发表于《电视研究》2002年第12期。
27.《科教频道双重价值矛盾制衡对策研究》发表于《中国电视》2002年专刊。
28.《论科技电视节目的亲和度》(第二作者)发表于《科技新闻》2000年第2期。
29.《浅论网络传播对社会生活的冲击》发表于《科学新闻学术专刊》2001年第1期。
30.《电视科技栏目美学特征探究》发表于《科学新闻学术专刊》2001年第3期。
31.《交互式电视在远距离教学中的应用》发表于《中国电化教育》1999年第2期。
32.《中师课堂电视手段运用探窥》发表于《中小学电化教育》1999年第4期。
6. 张德华
1.《摘编也是一种创造》,《编辑学刊》2007年第2期
2. 《加强舆论监督 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与媒体责任》,华中师大出版社2005年9月
3.《于细微处见真情》、《铁肩担道义 妙手写文章》、《巧选切入点 慧眼识新闻》 ,收入《电视文本解读》
7. 刘震
1.《易拍时代的纪录片传播研究》,《新闻界》,2013.11
2.《多元与多源化发展的奥斯卡获奖纪录片研究》,《新闻界》,2013.8
3.《新闻摄影教育的融合创新思考》,《新闻前哨》,2013.7
4.《公共电视的回归与公共领域的构建》,《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12
5.《武昌首义文化遗产:武汉城市发展的深层驱动力》《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6.《规制与规避:2010电视广告运营研究》,《华中学术第二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6
7.《试论维客与媒介素养教育》,第五届教育技术国际会议交流发表,2006.10.
8.《试论网络媒体受众心理取向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和谐社会与媒体责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9
9.《网络非线性编辑系统的管理与维护》,《中国电化教育》,2005.6
10.《中国网络媒体受众心理分析》,《新闻前哨》2005. 5等
11.在《湖北日报》发表散文《堪萨斯的金秋》,摄影作品《个人钢琴演唱会》等。
8.张勇军
1.《体验种田一年间》,《新闻战线》,2002.5
2.《传媒品牌战略运作浅析》,《新闻前哨》,2005.9
3.《新闻的萎缩与广告的扩张》,《新闻前哨》,2005.9
4.《党报与民生新闻品质提升》,《新闻前哨》,2007.12
5.《监督策略与传播效果》,《新闻前哨》,2008.5
6.《市民报如何解读重大经济主题》,《新闻前哨》,2009.4
7.《科学处理几种关系》、《实现都市类媒体良性发展》,《市场与责任》专著选录,2009.6
8.《怎样挖掘会议新闻这座富矿》,《新闻前哨》,2000.11
9.《记者采访艺术》,《新闻前哨》,2002.5
10.《社会热点的选择与引导》,《新闻前哨》,2003.4
11.《记者站工作的自律与他律》,《新闻前哨》,2003.7
12.《浅议记者的版面意识》,《新闻前哨》,1997.11
9. 甘丽华
1.《最近十年新闻专业主义研究的重点与方向》,《湖北社会科学》(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12年第8期
2.《传统媒体如何以“微博力”提升影响力》,《中国记者》(全国新闻核心期刊),2012年第8期
3.《报道在会内,功夫在会外》,《中国记者》(全国新闻核心期刊),2012年第4期
4.《台湾报业的挑战与革新》,《新闻前哨》,2008年第6期总第163期
5.《非凡环境中的普通人—挪威电视约会节目“浪漫之旅”参众研究》,《南方电视学刊》,2002年第3期
6.《社会新闻的人文关怀及反思》,《新闻界》,2002年第2期
7.《新时代报业经营管理者应具备五种意识》,《新闻知识》2002年第3期
8.《经济报道常见错误之实证分析》,《新闻爱好者》,2002年第5期
9.《新闻自由与隐性采访》,《当代传播》,2002年第4期
10.《时代周刊科技报道之特色分析》,《中华新闻报》,2002年1月22日
10. 李三强
1.《重读“中国学派”》,《电影艺术》,2007年第6期
2.《动画创作的“表演”问题》,《电影艺术》,2009年第1期,
3.《万籁鸣与特伟动画创作之比较》,《电影艺术》,2011年第2期)
4.《我国情景喜剧发展中的误区与矛盾》,《电影艺术》,2005年第1期,
5.《影视产业视角下的< 红楼梦>重拍》,《红楼梦研究》,2008年第6期
6.《实践美学视野下的虚拟美学》,被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07年第12期全文收录
7.《我国动画喜剧的创作传统及其现代阐释》,《中国电视》,2010年第9期
8.《中国动画如何才能“走出去”——〈三国演义〉动画版给我们的启示》,《中国电视》,2010年第1期
9.《动画纪录片:一种值得关注的纪录片类型》,《中国电视》,2009年第7期
10.《数字时代纪录片创作的情景再现手法》,《中国电视》,2008年第2期
11.《国产电视动画片的创作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中国电视》,2008年第6期
12.《中美动画文化精神之比较》,《电视研究》,2007年第1期
11. 陈俊峰
1.《论中国新闻传播的本位意识》,《江汉论坛》,2001年3月
2.《从艾滋病报道看人文精神的缺失》,《当代传播》,2003年5月
3.《半岛:下坡路上风光不再?》,《新闻前哨》,2003年12月
4.教研论文《项目法在采访教学中的运用》,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学研究论文集》,2005年。
5.《媒介弱势群体在传播中的地位研究》,《青年记者》2006年 第04期
6.《谈话节目:让现场观众动起来》,《青年记者》 2007年第13期
7.《试论网络民意转向因素》,《华中学术》第一辑,华师出版社,2009年9月
8.《浅谈电视新闻节目介入式报道应该把握的度》(第二作者),《电视时代》,2009年8月理论专刊
9.《试论男色广告》,《东南传播》,2009年第6期
10.《NCTJ与英国大学新闻教育的职业训练特色》,《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01期。
11.《“战争新闻”还是“和平新闻”?》,第二作者,《国际新闻界》,2010年第3期。
12.《职业行为体系与教育体系:关于新闻教育的十个核心问题》,第二作者,《国际新闻界》,2011年第8期。
12. 胡瑛
暂无
13. 许玲
1.《网络舆论传播中的公民协商和公民行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年第6期。
2.《网络行动的发展历程与概念阐释》,《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年第3期。
3.《e时代公民行动的意义建构研究》,载于《e时代的全球都市——传播、设计与创意》,2012年5月版。
4.《用户创作时代的媒介与文化——小议参与式媒介文化的民主潜力》,《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第9期。
5.《对抗政治理论及其相关研究》,《理论月刊》,2010年第11期。
6.《目的与理念:对当前新闻理论教学的几点思考》,载于《新闻教学与学术研究》,2011年7月版 。
7.《微博危机公关及民粹主义言说》,《新闻前哨》,2011年第3期。
8.《类型化电台:中国广播研究新热点》,《新闻爱好者》,2010年第5期。
14. 周莉
(1)《食品安全事件中微博舆论的竞争性特征分析》,《前沿》,2012.11;
(2)《基于社会网络分层的新兴媒体评价体系建构》,《编辑之友》,2011.8;
(3)《儿童使用网络游戏的规制依据和指标探讨》,《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10.10;
(4)《制播升级:主流媒体发展网络视听节目的新规则》,《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
(5)《新媒体语境下涵化理论的模式转变》,《国际新闻界》,2008.06;
(6)《新兴媒体公共传播的核心价值》,《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1.
15. 刘旻
(1)《学界业界互动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实践探索》,《中国记者》,2012第五期。
(2)《校园媒体的学生实践引发的新闻教育思考——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华中学术》第五辑,2012。
(3)《多接“地气” 涵养“底气”——“记者走基层”的三个感悟》,《中国记者》,2010第三期。
(4)《3G时代手机报必须“内容为王”》,《东南传播》,2009年5月。
16. 刘琼
1.《我国网络视频出版产业的内部冲突与发展路径》,《出版发行研究》,2013年第2期
2.《商业化冲击下的网络微视频生产》,《中州学刊》,2013年第2期
3.《产业化时代网络微视频商业性与艺术性的平衡》,《社会科学家》,2013年第1期
4.《网络编辑提高新闻可信度途径探析》,《中国出版》,2011年第3期
5.《中国网络传播效果研究的“学术地图”》,《今传媒》,2010年第9期
6.《网络动员的作用机制与管理对策》,《学术论坛》,2010年第8期
7.《当代中国传播效果研究述评》,《青年记者》,2010年第8期
8.《媒介可信度与媒介公信力概念辨析》,《东南传播》,2010年第7期
9.《六大网站新闻评论板块比较研究》,《新闻爱好者》,2009年第8期
10.《网络评论的“硬”与“软”》,《网络传播》,2009年第6期
11.《商业网站与新闻网站竞争策略浅析》,《青年记者》,2009年第4期
12.《主流媒体网站对传统媒体版面的继承与创新》,《新闻界》,2009年第2期
13.《同中有异——中国内地和中国港台在戛纳和奥斯卡电影节上获奖(提名)影片量化分析》,《电影文学》,2008年第1期
14.《当“庙堂”官员遭遇“草根”博客——中国官员博客的现状、隐忧及出路》,《新闻知识》,2007年第12期
15.《网络:一个公共话语的狂欢世界?》,《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16.《市民社会中传媒建构的双重话语空间》,《新闻界》,2005年第2期
17.《试析中国近现代新闻自由主义思潮及其流变》,《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17. 张振宇
1.《中国古代“媒介”概念的意义变迁》,《国际新闻界》,2011年第5期;
2.《我国城市居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调查》,《现代传播》,2012年第9期;
3.《革命语境中的艺术与人性》,《当代电影》,2012年第12期;
4.《紧张叙事中的温情救赎》,《当代电影》,2011年第2期;
5.《电视娱乐节目发展新动向探析》,《现代传播》,2010年第3期;
6.《治理广电节目低俗化体系建构探寻》,《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年第7期;
7.《非直播类电视体育节目制作的新动向探析》,《电视研究》,2007年第1期;
8.2005.6~2005.11,在《电影》杂志上开设专栏“经典电影镜语分析”,其中有两篇文章被《人大复印资料“影视艺术卷”》(2005.11和2006.1)转载。
18. 张继木
1.《1935年底< 大公报>停邮事件考察》,《国际新闻界》,2013年第6期。
2.《1933年中国报刊捍卫南海九岛主权的斗争——以< 申报>、< 大公报>为例》,《国际新闻界》,2012年第7期。
3.《清末严复新闻自由思想述论》,《国际新闻界》,2008年第3期。
4.《组织传播视野下维经斯基在华新闻宣传活动述评》,《现代传播》,2012年第4期。
5.《租界对中国民营报业影响论析》,《当代传播》,2008年第3期。
6.《清末梁启超新闻自由思想述论》,《福建论坛》,2005年第11期。
7.《我们需要怎样的新闻教育——读< 新闻教育改革论>》,《新闻界》,2013年第7期。
8.《试析舆论战与宣传战之区别》,《军事记者》,2012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