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新在线讯 (记者朱晓彤 罗晟)鲁伟,我校新闻系2000级本科生,2004级硕士研究生。本科毕业整10年,硕士毕业7年。现任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报》湖北记者站站长。
少讲概念,多谈实际
聊起大学新闻专业的学习,鲁伟特别强调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储备,“这个东西就像公式一样的”。学生时代,写新闻喜欢首先带一个大帽子,喜欢说在什么背景下 ,我们要做什么事,未来我们的目标做什么事儿。“要少讲概念,多谈一些事实。”他建议我们多学习西方新闻的一些写法,从小、从细节出发,逐步挖掘新闻的内涵。
做了真正的记者之后,他发现这个社会对记者的要求不低。学生时代学过的那些知识被用上了。大学培养了他对文字的把握和逻辑性。他说刚工作的时候,领导会用“对文字的感觉很好”来表扬你写的东西。“最基本的一个问题是你怎么把一个故事讲清楚,再其次就是你怎么把一个故事讲生动。“他还特别强调新闻本真的重要,”新闻不同于故事,它还要求你实事求是。
另外,做记者要凸显自己的专业性,就要熟悉器材,软件。“这个是我觉得对自己很实际的一方面。”
在学校学习,鲁伟学会理论,学会了技能。理论和实践要结合。鲁伟大三开始实习,他去过报社,去过电视台,去支过教,还教过高中语文。这些经历汇聚在一起,不断的锻炼着他。“社会是你最终的检验场,你如果是块金子,什么地方是炼金的场所,就是社会。”他觉得大学实习非常重要,“实习可以发现一条你适合的路,比较好找到成功的钥匙的一条路。”
我是一名科学记者
开始工作的时候,鲁伟先进入的是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后来发现有相关媒体平台,他就想试试,“毕竟自己还是有一些新闻的想法,算是有一些理想吧。”就这样,他成了一名科学记者。
作为华师新闻系的毕业生,没有理工科背景,在自然科学领域,任何一个小的分支或者小的学科都会隔行如隔山。刚开始工作时,遇到很多难题,要学的东西很多。做气候报道就要去了解气候方面的知识,做转基因,做农业,就要去了解农业方面的一些东西,做水生生物研究所的报道,还得去研究水生生物方面的一些知识,“这个过程是很痛苦的。作为一名记者,不断学习是必备的功课。”
做一名科学记者,要把专家晦涩难懂的语言转换成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但在转换中会遇到很多没办法解释的东西。像碱基,基因,没办法跟老百姓解释,并不能举一个很通俗的比方告诉别人这是什么。而且“你讲的好还好,讲得不好别人就会批评你,特别是一些院士,一些专家就会说你曲解了我的原话。”
“科技新闻非常难写,别人说做好了科技新闻做什么报道都可以。”虽然难,但他还是一步步坚持走到今天。
本科毕业十年,硕士毕业七年,作为一位学长,鲁伟想对学弟学妹们说:“大学应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把握好度。”他将大学生活比喻成拽在自己手中的风筝线“怎么样把这根线拽好,需要好好思考,拽得好风筝拉一拉还可以往上面飞,拽得不好,它就飞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