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孩子,你们都长大了。我却老了,但我会时常来看望你们。”一身灰色旧布的老人,一手拄着拐杖,在大亮山的树林间一步步蹒跚前行,挪动两步,便停在一棵和老人瘦弱的身躯一般的雪松前,于是伸出布满老茧的手去抚摸那个年轻的“孩子”。这位老园丁终于看到了二十多年的沧桑岁月终于在眼前化为一棵棵茁壮成长的雪松,满山的绿意回报着老人的守护和艰辛,当老人将自己的生命融入满山林间,就再也不怕时间的冲洗了。
大概“绿了荒山,白了头发”这句感动中国颁奖词概述了上文中我印象最深的那个镜头。影片最开始便呈现得是一大片没有树林的荒山,像一个人掉尽头发一样虚弱荒凉、水分尽失,杨书记在乡间小道中和村民交谈中得知水是最贵的礼物,在义务帮助村民挑那担水的途中,压在他肩旁的是不仅是稀有的水,更是一心想要再绿荒山的渴望。这一刻,他的生命便和维系水分的山林融为一体。
二十岁春秋,山间的林木渐渐丰满,身边的村民志愿者也渐渐成长、成家。影片最后我们看到了那位在影片开头出现过的老乡,千里迢迢送一担水给生病住院的杨善洲,这水比之前送出的水更加珍贵,这是大旱时节大亮山植被涵养的水源,这是感恩之水,回馈之水。影片结尾再次切入大亮山的远景,此时的大亮山早已旧貌换新颜,影片的圆满在于,用呼应的手法将所有对杨善洲的品评蕴含进了这时隔三四十年的大山之中。杨善洲就是把自己的能量传递给了这些植株,它们才能茁壮成长,他的衰老是奉献,是付出,他的衰老令人难过,却又令人尊敬。
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一个老党员毕生的信仰和青山永存。
(陈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