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思想大讨论 当前位置: 首页 > 主题活动 > 办学思想大讨论 > 正文

书香桂子清蕴长

来源:新闻传播学院    作者:爱学院的学生  发表日期:2018-01-04  阅读次数:5

微风徐徐,秋日午后的阳光和煦温暖,给路旁的绿树镀上了一层淡淡的金色。穿过浓密树荫组成的长廊,走过喷泉广场旁屹立的雕像,“文华公书林”几个字赫然在目。

曾经是图书馆管理员的韦棣华在昙华林为中国造了首座公共图书馆,时称文华公书林。虽然时非彼时,曾经的文华公书林也早已不存,然而它所留下的精神遗产和人文传统在今天仍为华师所继承并发扬了下来——学院不仅有各位老师定期为自己门下学生举行的的读书会,还有“立言读书社”这样的组织,会定期举办读书沙龙,由各位老师主讲,分享自己的独家心得。

读书需要安静,但读书人则需要交流。以上种种惯例和措施固然对同学们读书交流大有裨益,但仍不一定尽善尽美。在简要说说自己个人感想的同时,也提出一些不成熟的建议,期望能让学院的大小读书会更加精彩,桂子山上的书香更浓。

江院长说:“读书,是一种人生乐趣,作为人生的伴侣,读书是我们终身可以依托的一个好朋友,当你高兴的时候,当你忧愁的时候,当你感到无聊的时候……总而言之,你在各种各样的心情之下都可以把读书当作自己非常值得托付的朋友来对待。立言读书沙龙每期均有一位老师主持,分享读书心得体会,而第一期主持人正是江院长,“从《论语》、《孟子》看东方传播观”。相比课堂上的内容而言,读书沙龙的内容更加灵活,虽然与专业课程内容有一定联系,但又包含人文社科的各个领域,例如张振宇老师曾以《美的历程》一书为例讲解美学有关内容;相比平日里“大课堂”,上百人依次坐在一个阶梯教室里的情形,读书沙龙在学院会议室举行,同学和老师之间联系更加紧密亲切,交流更加方便,便于情绪的感染和思想的传播。

但是,沙龙在实际举行时往往并不能完全摆脱“老师讲PPT,学生被动聆听”的情形。纵然老师会用问题引导和启发,也鼓励同学们提问,但经常还是听者多,问者少。造成这种情况,一是读书沙龙一般为兴趣导向,在参与上不做硬性要求,也缺乏后续衔接,部分同学不会在听讲前去真正阅读要分享的书籍内容,在分享后也缺乏跟进的动力。这样下来,一场精彩的讲座难免会有被动成为到“满堂灌”的尴尬,主讲人激情澎湃,下面听众似懂非懂,老师也难免会有知音不遇,缺乏动力的感觉。

因此,想要沙龙“活”起来,我建议引入新的机制和奖励措施。在沙龙开始之前,告知每位参加的同学做好认真聆听和提问的准备,同时由主讲老师或者学院组织提供一些小奖品,可以是老师签名的书,或者文具等。在讲授告一段落后,进入提问环节,用随机的方式从在场的同学中抽取几位,提出一个有关讲座内容的问题,然后再次随机选出另一个同学进行回答,最后由老师点评。只要表现精彩获得认可,就可以获得老师送出的奖品。这样既是为了加强互动增大同学们的参与度,也是为了保证读书沙龙上能够有思想碰撞的火花。在读书会结束后,由每位参与的同学撰写一段简要的感想,说出自己印象最深刻的部分或者最大的读书收获,统一上交到主讲老师处,在每一期沙龙之后的总结新闻里,专门选取精要的篇章刊登,作为读书沙龙获得成果和收获留存。

长久形成机制以后,我们的目标是做到沙龙没有“滥竽充数”和“形式主义”,而是人人都参与,个个有收获。只有避免“讲座化”甚至“课堂化”,才能更好地提高质量,树立“立言读书沙龙”的品牌,扩大其感染力和影响力。

同样,各位研究生导师往往会定期召开门内的“读书会”,形式不一,有的是指定每期书目,就一个主题轮流发言,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是同学们自择所好,选取自己最想看的书作汇报,老师提供引导和点评;有的则是紧跟实际项目内容,不拘于书籍分享。各种形式都由老师根据本门实际情况自行决定,这原本无可厚非。但长期参与一种形式的活动之余,却不由会让人期待能有一两次不同以往的新体验、新形式。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主要观点之一即“意见自由市场”认为,不同思想和意见的碰撞能够诞生真理的火花,同样,长期的“闭门会议”固然可能会很精彩,但却会造成不同“门派”内思想单一,从内容到思想,都趋于单一化和固定化。我们会失去研究不同方向的各位老师可能带来的新鲜思想和内容,甚至会导致各“门派”产生“门户之见”和“山头主义”,大家谨守自家“一亩三分地”进而思想僵化,降低了不同门下同学们交流合作的可能,不利于整个学术氛围的活跃和学院的发展壮大。我期待,学院能够试着举行“联席读书会”,让研究电影或者研究新媒体不同方向的同学们能够了解其他人在做些什么。既能开阔视野增长见闻,也能增进彼此了解合作的机会。“联席读书会”可以由两位导师商议细节好之后共同主持举行,两方同学可藉此耳目一新,互相学习参照。

书香飘桂子,清蕴满乾坤。无论是达到自身的愿景还是追慕先贤的事迹,道阻且长,我们还有许多路要走。文华公书林的建设者韦棣华女士有个心愿:让每位华人都能有看书的权利和机会。她为此贡献了自己的一生,甚至终身未嫁。昔人已乘黄鹤去,而文华公书林所传递的“传播新知,弘扬真理,立德达材,服务大众”的人文精神依然在一代又一代华师人身上薪火相传,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