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华夏九州,巍巍武汉三镇。今日华师,翰墨翩跹。承时代之际遇,循改革而向前。于国内称声,有与先进;向世界阔步,科研争煊。”赵目珍在《华中师大赋》如是赞叹道这所百年学府。作为一名刚刚通过不懈努力才有幸踏入这所名校,目前是新闻传播学院的研一新生,我有着数不尽的自豪感和用之不竭的动力。我校建校百年,硕果累累,芬芳遍布天下,为让我校越办越好,盼将来更多学子沐浴她的恩泽。
我因为仅仅对新闻传播学院有一些初始了解,就此,只针对这一学院,献上我不太成熟的言策,华师新传学院还比较年轻,处于塑造塑性的关键时期,如同炼好的铁水,可以铸成各式各样的形状。但等铁水凉了变成了大铁锁,再想改变形状就难多了。因此,要在关键期把学院的建设抓小、抓早、抓细、抓紧、抓实,有的放矢的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一、领
做出特色就是主流。以咱们新闻传播学院为例,我院的现状是“起步晚、进步快、家底薄、谋特色。”在老师和同学短短几年的努力下,已取得了些许让人感到骄傲和带来更多动力的成绩,因此获得了政府、业界和学界的关注与肯定,但同时也面临着大家共性的威胁与挑战以及自己特有的危机与挑战。学院比较年轻,在学科设置和科目安排上,还有很多不足,可以说每一届的课程安排都有很大变化。专业培养不清晰,专业特色不明朗。以“传播学”和“新闻学”两个专业为例,上课内容和培养方案制定差别很小。这导致培养的学生专业性不强,培养方向模糊。为应对挑战,我院需要找准目标,秉持建设国际化高水平的新闻传播学科发展理念,以“国际传播,华中重镇”为战略目标,以“高人才,强专业,有特色,入主流”为指导原则,找出我们学院的特色学科为发展重点,以政-媒-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发展为战略举措,力争在未来5-10年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学科发展过程中,“你做好了,做得有特色了,你就是主流”。为此,应该跳出现有的框框,突出自身特色。建议学科平台建设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让平台与平台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做到人尽其才。
二、学
学其他学校专业建设势在必行。年轻最大的优势就是活力,好动、能动、敢动。新传学院年轻,不至于动一动就筋骨涣散。相反会越动越有劲,“身体”就会越好。年轻人进步最快的方式就是“学”,所以新学院进步最快的方式也是学。领导或者老师亲自走访学习其他有特色建设的新传名校,学提高学院综合实力一切方方面面,例如课程建设,培养方案制定、学生工作的展开、党务的开展、甚至如何调动学生最大的潜力都可以通过走访去学习。这是一个浩大和长期的工程,可以每次派一个老师或者领导去,最后结合我们华师本身特点和资源做出比较有特色的方案。通过这样找差距、学特色、勤实践的途径,会是让一个新学院最快成长的方式。
三、评
设立导师培养学生水平、任课教师教学水平评分系统。学院的建设,离不开两个既相互关联有彼此分开的群体,那就是老师和学生。目前存在一种不良现象就是,有的老师忙于搞科研、评职称,上课就是照本练练,登台就是掏表看看,逢事就让带的学生顶顶,累了就搞小组讨论,一学期中的半学期让学生做PPT登台;这样的教学模式,许多学生敢怒不敢言,谈何进步。老师可以通过成绩来对学生的表现作出要求,那么是否学生也可以通过一些途径来衡量老师上课的教学水平和专业水平,让学生和老师共同督促进步呢?因此,可以通过建立这样一个体系,在教务管理系统设置一个导师和任课教师的评价打分系统。系统评分分为期中和期末,老师、学生双向约束进行,学生不打分看不到自己考试成绩,学校根据得分对老师给予一定的奖罚。这对于研究生和本科生都可用,因为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乃至以后的成长,一个学校的“一流”值得骄傲的不是科研,应该是教学。
四、沉
事成需有始有终,注重过程,忌流于形式。学院开展的活动越来越多,学生出从本科到博士,及各个部门活动五花八门,参与活动可以得到锻炼。但是活动越多,存在的弊病也越多。很多活动老师学生疲于精力,难以应对。针对此,建议减少活动数量,提高活动质量,部门与部门合作完成,即更多人力、物力、财力创办打造特色、品牌活动。要做一件事,那就沉下去,从领导干部到底层办事员,注重过程,踏踏实实把每一件事干的稳,干得漂亮。当这样一种务实风气感染到我们的每一华师新闻人,踏实做事,低调做人,我们的新传学院腾飞难道还会远吗?
未来不新传要去的地方,而是她要创造的地方,通向未来的路不是找到的,而是走出来的。 是的,自她创建伊始,一路昂扬阔步,大步走来,记载着学子求知的历程,绵延着少年热切的企盼,期待着蓓蕾的初成,孕育着花朵的成长。就在上个月传来消息,新闻传播学也有博士点啦!院长在他的课上惊喜地告诉我们,整个教师一百多人,不约而同拍掌呐喊,那是我来到这个地方第一次感受到这个学院带给我的惊喜,当我写下上面稚嫩的建议,只是想让我的学院变得越来越好,我为她鼓劲,为她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