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思想大讨论 当前位置: 首页 > 主题活动 > 办学思想大讨论 > 正文

我不是土豪,我只是懒——为什么我选择校园超市

来源:新闻传播学院    作者:爱学院的学生  发表日期:2018-01-04  阅读次数:4

我对华师第一印象是,这儿真美。华师的美是小家碧玉的美,夏日的校园处处都是树荫,漫步校园仿佛走进了森林,我可以端着我的书坐在树下美美地享受阅读时光。相较于隔壁的理工大,华师大的校园面积不算大。从地图上看,华师的教学楼和宿舍楼之间的距离很近,但是每当穿梭与宿舍和教学楼之间,我深深感到直线距离不能代表一切,这是因为我们美丽的学校建设在桂子山上。从宿舍到教室需要爬很长的坡,回到寝室则要面对复杂的下坡路。也许是因为学校的路实在难走,对部分同学来说,穿过校园前往外面的武商量贩超市基本相当于万里长征,于是大家自然会选择靠近宿舍食堂的学校超市。

离我所在的东十一宿舍最近的学子食堂附近的学子超市。学子超市的商品还算齐全,基本日常需要的物品都能从超市买到。然而,我对学子超市的满意度并不算高。首先,有些商品是没有标价的;第二,不能使用微信、支付宝等支付方式;第三,最大的问题在于学校超市商品的价格整体上是高于武商量贩等大超市的价格的。这一点在我看来有些奇怪,毕竟是开在学校内部的超市,按道理应该给学生带来实惠。前段日子,我去过武汉理工大学鉴湖校区的教育超市,我发现那里的商品价格基本与外面超市的价格持平,有些饮料类产品的价格甚至低于外面的超市。两相对比,让我的心里产生了疑惑,超市物价的差距来自于哪里?近日华大研究生推送的一篇文章披露了南湖校区超市的物价乱象,原来超市物价高不是本部特有的现象,而是通病。这引起了我的思考,在查阅相关资料和进行调查后,对其原因进行了以下的推测。

第一,承包费过高。校园内部是学生活动的主要场地,在校园里开超市有广阔的市场,租金相对肯定高。另外,学校采用招标的方式发包,最终中标的承包商标额过高,商家必然会提高商品售价,让学生为其买单。

第二,校园内超市经营者趋利性和监管不到位。商家的最终目的是获利,学校的环境较为封闭和独立,学校缺乏对物价细节的监管和抽查,使得商家有恃无恐。

第三,在校学生的维权意识淡薄。在校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很多学生的生活费都由家里提供,因此对于价格的上涨不敏感。另外,面对学校超市这个强势的个体时,单个学生往往处于劣势,在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选择忍气吞声,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目前的局面。

第四,学校超市占垄断地位,缺乏相应的竞争机制。目前学校内的超市就只有几家,且都分布在校园各处,可以说处于垄断地位,因此超市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价格的随意性。

为了学生的长远利益,提升学生的生活水平,学校超市物价的问题急需解决。我的建议是:

首先,学校应当加强监管。学校是一个小社会,学生是这个社会的特殊群体。学校有维护学生利益的职责,学校应当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对主管学校超市的部门和领导加以政策培训。每学期要不定期对学校超市经营情况进行监管,建立和完善学校超市,定期召开座谈会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合理的意见和建议要第一时间反馈,做出改变,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对价格明显偏高、不规范价格行为予以追责改正。

第二,校园超市应当正视差价现象,自觉加强自我管理和约束,控制合理利润幅度,同时要确保商品质量。所销售的各类商品价格应与当地市场的保持一致,各类商品要明码标价,自觉接受社会、学校和学生监督。

第三,总结推广品牌超市进校园工作,完善超市进校园机制。品牌超市在经营理念上比较先进,人员管理和培训比较系统,制度比较标准化,加上有一套比较完备的进货渠道,采购量比较大,因此在进价上有比较优势,学生也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实惠。对于学校超市来说,关键在于寻找优秀的供货商,降低商品进价。

第四,大学生要提升自己的维权意识,理性消费,注意对比校园内外相同品牌和规格产品的价格,提高对价格变化的敏感度,购买性价比高的产品,逐步养成理性消费的习惯。发现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及时向学校或相关行政部门投诉举报,积极维护自身权益。

对于学生来说,校园超市是生活的百宝箱,因为它方便、商品丰富。然而在用户体验上,这个“百宝箱”似乎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除了价格问题,其他问题如支付便捷性的问题仍需要解决,需要更加人性化,如此我们的校园生活才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