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武汉依然骄阳似火,空气中弥漫着欣喜和憧憬。武汉作为“大学城”,每年这个时候都要迎来数十万学生开启他们人生的新旅程。炎热的天气或许让外地学生倍感不适,但这就是武汉欢迎学生们的独特方式。今年九月,我也有幸成为华师的一名新生研究生,踏进了我心心念念的校园。
虽然是一名土生土长的武汉人,虽然已经不是第一次来到华师,但随着身份从校外人员到在校学生的转变,心情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我还记得来华师办理考研认证手续的时候,我和同学漫步在东区的林荫小道上。道路左边是学生宿舍,右边边是佑铭体育馆,参天的大树守护着校园的清新和静谧,阳光从缝隙中洒下了,地面上日影斑驳。看到这样的景象,我的内心考试前期的焦虑也消失了,变得平静下来,我内心的第一个想法是:能在这么美好的校园中读书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没想到,这一愿望真的实现了。
作为一名在校学生,对学校的办学和建设应该最有发言权。来学校已经两个多月的时间了,对学校也越来越熟悉。虽然学习紧张,脚步匆匆,但校园里的桂花飘香也让我忍不住停下了欣赏校园的美景。虽然我觉得我们的校园已经很美好,各项规定都非常人性化了,但为了校园的明天会越来越好,我还是要从学生的角度为学校办学,提一些建议。
我认为,心理健康对于现代大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大环节,开展生命教育是学校关心学生成长的一大法宝。据统计,中国每年有二十五万人死于自杀。15~20岁的青少年占自杀总人数的26.64%,花样年华生命就此陨落,令人痛心。同时校园暴力现象严重,一些少年犯年龄之小、手段之残忍,令人不寒而栗。生命意识的淡漠,生命意义的迷失已经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生命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我知道我们学校有非常优秀的心理学院,也有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新生进校时会进行心理测试,开展新生教育的讲座,不定期开展团体辅导等活动。但是我个人觉得学生们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还不够,一旦身边的同学、朋友情绪上出现了问题也不知道如何帮助他,甚至有同学对心理咨询充满了歧视,把它看作是一种带有精神病色彩的行为,这些都是对心理健康的偏见和误解。所以,我认为,学校应该加大力度关注同学们的心理健康,对学生们进行生命教育。
开展生命教育活动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采取学科渗透的方式,在课堂领域落实生命教育的内容。开设独立的生命教育课是学校实施生命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径。例如,我们可以开设必修和选修课程,课程的主题围绕学生们关心的人际交往、职业生涯规划、个人情感等问题。天津大学开设的《恋爱学理论与实践》选课总人数就超过了200。这一门课也在网上引起了热议,甚至专家表示,良好的恋爱关系需要正确引导,开设此类实践课程能帮助大学生从容应对未来人生道路上的困难和曲折。同学们对这门课的欢迎足以说明大家对这方面问题的关注,那为什么最具有权威的学校不能来用学校传统传授知识的方式来帮助我们成长呢?时代在变,学生们的需求也在变。我们的生命教育不应该局限于书本,更应该真真切切关注学生们关心的成长问题。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教育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班团队活动、节日、纪念日活动、仪式教育、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载体,开展生命教育活动,让学生感悟生命健康的价值。各类青少年教育基地、公共文化设施也是开展生命教育活动的场所。在动物园、植物园、自然博物馆、绿地和农村劳动中,让学生感受自然生态保护和休闲对促进个人身心健康的重要性;通过人生老病死有关场所的了解,引导学生理解生与死的意义,珍爱生活,关心他人;通过情景模拟、角色体验、实地训练、志愿服务等形式,培养学生在遇到突发灾难时的人道主义救助精神。这样的实践活动有不少学生社团在做,但往往仅针对特殊的学生群,并且碍于学生社团的局限性,往往只能涉及到一小部分学生。那么,学院甚至是否可以组织这样的活动,真真正正让我们每个人都参与其中呢?
尊重生命、重视心理健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更健全的人。我们是学生,但我们首先是一个人,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会有自己的七情六欲,会有难过和悲伤的时候,但从来没有一本书告诉我们该怎么面对生命中的难过和困顿。每到这种时候,如果走进了死胡同就非常容易造成悲剧的发生。只有将对心理和生命的尊敬和重视放在平时的点点滴滴教育之中,才能让我们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我想没有一个华师人希望自己在华师的日子是黯淡无光的,生命教育或许就是照耀我们的光,让我们可以无忧无虑地在桂子山上学习生活。
培育健康心灵,才能绽放生命的精彩篇章。关注生命教育,这是我为华师办学献上的一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