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思想大讨论 当前位置: 首页 > 主题活动 > 办学思想大讨论 > 正文

我为学校献一策——信息化环境下学生学习和创新能力提升

来源:新闻传播学院    作者:爱学院的学生  发表日期:2018-01-04  阅读次数:8

说到信息化学习,我总是会想起我刚上大学时的窘况。因为社团的事情需要打印资料,我把文档编辑好之后,准备下楼打印。当时我就跟同学抱怨:“每次都这样把电脑带过去,不是很重吗?”她回了一句,“同学,你难道不知道有个东西叫优盘吗?”

我当时好像意识到了什么,但是我并不清楚那是什么。后来我下单了人生中第一个优盘,我知道了U盘可以存储数据,并且便携式携带。我回顾了自己过去十几年的学习生涯,发现这件事的发生其实早有原因。

小学的时候,那时还是新世纪初,互联网刚刚兴起,计算机刚刚起步。对于一个乡村小学来说,没有条件配备电脑,神奇的是我们配备了科学技术老师。老师在课堂上大谈人类的源起,并让我们探讨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问题;到了初中,学校里已经有了所谓的“数字化机房”了,但是整个初中我只上了6节信息课,在那六节课里老师讲课的时间并不多,而在那几节课上我唯一学会的就是单击右键新建文件夹;到了高中就很不一样了,老师给我们讲网络的特性,讲网络按照距离来分可以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那是我第一次觉得跟世界更近了。但是在上了为数不多的几节理论课和实践课之后,迫于学校课程安排的限制,我对于计算机领域的探索就此终结。

这就是为什么,在我明白了人类起源于细胞、精通了高中复杂的数理化知识、了解了我国五千年文明发展进程之后,居然还不知道“什么是U盘”的原因。说实话,我并不感到羞愧,反而十分释然。因为我似乎从来没有系统地学习计算机的渠道和机会。

作为一名志愿者,我曾经跟远在新疆的山区小朋友们有过书信对话。我发现我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对外面世界的渴望但却因为没有好的条件和介质去实现。信息化教育教育的硬件设置就像一双手臂,它可以将孩子们从信息固化的这一头抱向信息流动的那一头。

经济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做恩格尔系数。它是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对于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的一个规律。说的是我们可以从一个家庭的食物支出配比,看出这个家庭的富裕程度。当一个家庭的食物支出配比较大时,我们可以想见这个家庭在教育方面的投资其实相当贫乏。

如果你对公益事业比较关心,你会发现衣食住行等硬件作为生活基本需求在边远地区已经基本实现。但是在信息化软硬件方面,很多偏远地区还存在空白。这看起来好像并没有解决温饱问题那么重要,但是终有一天你会发现,这些处于没有网络全覆盖地区的孩子们会因为没有掌握信息化的手段和思维,与同龄人相比相去甚远。

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均等,教育资源的过剩与稀缺,这个问题在哪里都会发生。当我们今天在讨论信息化环境的学习与创新这个问题时,必然要讨论教育资源的分配问题。

今年是我校教学节开展的第二年。在去年的教学节上,我校对外公布了这样一组数据:截至2016年下半年,全校870门专业必修课已全部完成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工作,并在云平台上投入使用;在2013年第一学期开设了66个网络课堂和混合课堂;2016年上半年,这一数字变成了392个;选课人数由最初的3500人次增长到3万余人次……

这个数字在今年一定又有了新的变化。在我校信息化教学和创新性学科发展势头如此迅猛的今天,我们不禁要问,谈论学生学习和创新能力这个话题还有必要吗?

我的回答是,当然有必要,因为我们需要更好。

学校教育资源合理分配,应该让资源用到应用之处。在信息化创新创业的指导方面,我校投入的专门化指导其实非常少。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学校没有下设专门的部门或单位去指导学生进行信息化创新创业方面的探索;第二,学校对于学生在进行信息化学习或创新方面提供的平台支持、技术支持和资金支持远不足够。

现在我校校内所有的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学生社团、工作部门、竞赛团队的发展都或多或少存在阻力。由于专业性强,团队组建造成困难,这些学生组织往往呈现为整体数量少、业务能力不精的尴尬局面,校园里也没有办法形成一种信息化学习与创新的氛围。由于缺乏专业指导,它们的发展壮大成为困难。很多社团或组织虽然通过自我管理、团队内部培训等运行手段发展相对良好,但没有资金、技术和平台的支撑,大多都是散兵游勇,小打小闹。学生空有一腔学习热情,但最终可能连就业也成问题。

对此,我们可以对比一下华中科技大学启明学院的做法。他们秉持“开放式”办学思路,用新的运行机制培养多样化拔尖创新人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制定学习计划、自主选择专业、分配专业导师,在一个个创新性实验计划落地生根的过程中,学生的互联网创新创业等方面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都大大增强。

适当缩减学校计算机通识课的师资配备,将更多的教师资源、硬件资源投入到对专门的学生进行指导,资源才能得到最有效的发挥。如果只是满足于对学生的信息化通识教育,就像只满足于食物投入这一基本需求的家庭一样,长远发展一定会受限;而如果在基础信息通识教育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专门化、专业化的信息技术指导,在相应项目上提供有针对性的财力、专业技术支持,那么学生的信息化学习会更有方向,信息化创新能力一定会大幅提升,学校整体的信息化创新氛围也会不断提高,这样的教育投入才足够合理。

十九大报告中,习大大告诉我们,“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持。”当我们还在进行互联网基础平台建设的时候,另一些人已经开始了互联网新领域的开发;当我们还只停留在互联网时代新概念初创的时候,另一些人已经将概念转换成产品并开始投入市场进行试运营;当我们还在思考如何紧随时代脚步跟上互联网时代变革的时候,他们早已赶超时代,引领了信息产业发展的潮流。

这就是温饱与富足之间的区别。满足于温饱是远远不够的,远方更值得探索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