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思想大讨论 当前位置: 首页 > 主题活动 > 办学思想大讨论 > 正文

我为办学献一策之关于提高我院学术活动质量的建议

来源:新闻传播学院    作者:爱学院的学生  发表日期:2018-01-04  阅读次数:6

转眼间进入华师已两月有余,经历了夏末、深秋到初冬,一个多月的学生工作也让我对新闻传播学院这个大家庭有了更多的归属感。刚进入学校,我就接连参加了《君紫檀》观影沙龙、武汉大学夏倩芳教授的学术讲座等大规模的学术活动,也体验过立言读书会、研会的立言读书社等特色品牌活动,这些活动都因为其鲜明的特色而深深打上了新闻传播学院的烙印。但同时与学院的文体活动相比,我院的学术活动也有参与度低、互动性弱等缺点,针对这些不足,在下文中提出几点建议,希望对以后的学术活动提供一些参考。

一、进行“供给侧改革”,深入了解学生需求

目前而言,我院学术有能力、有资源开展的学术活动是多种多样的,包括观影沙龙、读书会、学术讲座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但是在举办活动时由于时段的选择等问题,学生的参与度仍然难以调动起来。

学术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学术素养,营造学院良好的学术氛围,而学生的学术追求又主要依靠教师的指引,所以学院的学术活动要围绕着学生的追求和教师的指导展开,学院的管理、机制、文化、服务应着眼于一切为了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从而使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与学院的发展和谐同步。

因此,学院学术活动的内涵上应该包括为学生发展提供的学术支持,关于学术支持,我有五个“问题”想说:

⑴学院是否了解学生的学术需求。

⑵学院是否为学生的学术发展提供多样化的活动选择。

⑶学生能否在学院获得恰当的、差异化的学术活动机遇。

⑷学院是否采取了有效的鼓励学生参与学术活动的措施。

⑸学生是否有可以有效的在学术活动中获得进步。

针对这五个问题,我有自己的想法想要说一说。学生的学术需求往往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因人而异、随时变化的,所以提供差异化的学术选择也就显得更加重要,通过给学生加分等手段进行鼓励固然是必要的,但是更重要的还是学生能否在学术活动中获得进步。

二、提高学生参与度,引领学术新风尚

学术活动不是一两个人的活动,而是面向我院师生全面开放的,所以引领师生全员参与显得尤为重要。毋庸置疑,学生和教师都希望学院能够得到发展,学院发展得越好,对大家也就越有利。不过,由于对学院现行的管理体制理解不全面,缺少主人翁精神,学生发展、教师发展与学院发展的不一致性等原因,造成大部分学生认为学院的发展是领导和教师的事情,而诸如读书会、专题讲座一类的学术活动则是学生干部的事情,对学院的发展、学术活动的开展漠不关心。

很显然,学院发展是学院组织中所有人的事,只有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参与下学院才能发展,仅仅是院长和学院管理者热衷于学校发展还远远不够;同样的,学术活动的开展也不只是负责举办活动的几个人的事,必须唤醒大家的主人翁意识、学术意识,积极投身到学术活动中来,只有学生干部参与的学术活动根本不是真正的学术活动。所以无论是对学术活动主题的确立,还是学术活动形式的确定,都要广泛的征求各方意见和建议,真正做到人人关心学术、人人参与学术,惟有这样才能把握学术活动发展的方向和机遇,才能使学院里所有人都参与到学术活动中来。

三、打破现有格局,灵活举办活动

大学生作为行走在时代前沿的群体,不仅有着卓越的创造力和适应性,也更容易被新颖的形式所吸引。结合学术活动的现状,我认为合理的创新学术活动的举办方式,拓宽参与学术活动的途径,才能够使得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至于举办活动的方式方法,我认为有如下几种方式值得参考。

(1)微信公众号。当今时代是一个自媒体高度发达的时代,各种各样的微信公众号多不胜数,我认为我们的学术活动可以参考自媒体的运营方式,通过推送相关的活动信息,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当然,在推送信息中可以夹杂着抽奖、集赞等常用的吸粉手段,为扩大学术活动的规模、增加学术活动的参与度,建立一个学术活动相关的专营公众号是完全有必要的。

(2)网络论坛。通过网络进行学术活动在过去可能是华而不实的空中楼阁,但是在现如今互联网高度发达的社会形势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依附于互联网而生。我们的学术活动也不见得就一定要在现实中进行,通过虚拟的网络来举办活动,通过网络论坛进行学术讨论,通过视频转播来和名师大家进行互动探讨,这些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实现。

(3)学术模拟。学术模拟,顾名思义,是将理论当中的学术知识,用模拟的方式展现出来,划分小组或者模块进行一些由院方作为主导的倡议性的课余活动、甚至是情景剧之类的学术互动,激发学生参与学术活动的积极性。

凡此种种,皆为肺腑之言,不吐不快,愿倾吐一番,供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