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思想大讨论 当前位置: 首页 > 主题活动 > 办学思想大讨论 > 正文

少一点,多一点

来源:新闻传播学院    作者:爱学院的学生  发表日期:2018-01-04  阅读次数:5

当手机变成了我们生活学习的必需品,当校园网WiFi已经几乎实现了全覆盖,当学习变成了一件低门槛、随时随地可以实现的事情,知识变成了一种可以创造社会的权利。毫无疑问,数字化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高等教育借助在线教育进行发展也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华师的信息化教学主要体现在云课堂学习平台上。作为一个华师学子,我的云课堂学习也经历了一个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而我认为,除了学生的转变之外,老师的教学思维上也需要改变,学习系统也亟待进一步优化。

少一些无聊的形式主义,多一些自由探讨的空间

校内云平台学习系统以及部分尔雅课,一直以来因为课程内容大、学习时间长等因素备受诟病,我一开始接触也是觉得很烦,老是提交失败,而且也形式主义,论坛里大家讨论的内容也大同小异,几乎没有什么探讨意义。

后来我也了解到,不仅仅是学生对这个平台有意见,而且老师们对此也颇多微词。老师们和同学们疑惑的是,云平台操作颇多复杂、部分功能不完善(下载、笔记等),远远没有微信或QQ的交流互动便捷,为何一定要在这里进行。这就出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师生在拥抱信息化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QQ群(或微信群),斗图讨论K歌互动频频,而云平台上却人迹罕至。

我们自然理解学校在整合教学资源方面的苦衷,但是在这样一种师生都不怎么认可的情况下,云平台便成为一种教学负担,老师们只是传几章课件,学生们就是刷刷时间。对此,我的一点想法是,学校应该给与教学相对自由的选择空间。第一,部分课程本身不适合网络传播;第二,强扭的瓜不甜,把云平台建设好完善好才能真正吸引用户。

少一些雷同的课堂灌水,多一些创新的线上线下互动

我上过最无语的混合课堂——面授老师居然打开云课堂播放自己的录播课视频!明明老师就在眼前,但是要一群学生像接受远程教育似的看着录播课,而且这些课万千没必要占据教学时间进行,这种课堂灌水也反映了信息化带来的部分老师的懈怠。他们把很多年前的课程录像,然后布置毫无新意的不需要思考的作业题目,关注着学生的在线时长和发帖个数,懈怠地一年又一年地在网络上游荡。

而优秀的老师善于做好课堂互动,打通线上线下,线上学习,线下答疑互动。大二下我选了常健老师的《探寻法律文明的印记》,学期结束,老师让我们想想在这个课上学到了什么,我写道,“让我一个法盲变成对法律有很大热情的人,让我从一个对社会不抱希望的悲观主义者变得对未来世界充满期待,让我从当初浅薄情绪化的认知多一分理性,让我从被动学习的孩子变成主动探索的求知者。”

这样的转变,与常老师线上线下的教学设置密不可分。在课程设置,资源分配和考核设置、论坛使用上的方式也很值得其他老师借鉴。

1、课上吊足胃口,课后主动学习。传统课堂授课,常老师会抛出一些开放性和思辨性的问题,他客观阐释,并不引导我们去支持哪个观点,也不诱导我们反对其他观点,抛砖引玉地让我们对那个问题充满兴趣。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有一讲常老师用了哈佛教授公开课《公正,该如何是好》上的一个故事,司机在紧急情况下是应该选择变道撞死另一车轨上的无辜的一人还是让整车的人丧命?课后的作业是写对于“什么是公平”的理解。因为完全被他吊住了胃口,课下我便把网易公开课上那个哈佛教授讲《公正该如何是好》的八集公开课视频全看了,看完之后便了解了公平的难以实现,知道了少数服从多数并不公平以及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

2、合理布局云平台资源,将资源学习与课程考核紧密相连。云平台可以上传的学习资源丰富,可以是文档图书,也可以是视频图片。同样以常老师课堂为例,每一章在老师课堂授课之后,老师抛出一个问题,学习的过程也是完成每章小作业的过程,因为他的作业往往是,观看了《马背上的法庭》之后,你对中国法律进程有什么想法,或者是,读了《民法大全》你觉得里面的什么内容对于现在法治有特别意义。乍一看都不好回答,但这样也倒逼学生主动学习,只要看了书或者看了文章的,你绝对不会没话可写。

3、充分利用云平台资源与论坛,实现互动与知识共享。检验学生真的学到了什么,最好的方式就是去分享。一个良好的循环是,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老师在必要的情况下出来稳定秩序,答疑解惑。在常老师课上,学生发帖的内容,一是读书观影或课后学习的感悟和困惑分享,一是学生对于当下热点话题的关注和自我理解(如雷洋案中警察执法问题,魏则西案中百度是否应承担法律责任,校园暴力如何避免等)。一旦讨论的氛围打开,知识在之间流通。而在学生们就某一问题争执不下时,老师较为理性和更具高屋建瓴的回复,又可以促进学生进行新的思考和探索。

少一些功利主义的追求,多一些不为什么的坚持

我观察这样一个现象,有些老师如果要评精品课(在七号楼演播厅上课的那种)就总是准备充足,基本每句话都会做好教案,而一旦是网络课或者平时授课教学质量就大打折扣。而有些同学平时上课浑浑噩噩,但是上自己购买的网络课(尤其是外语等技能课)却认认真真。

这反映的是两个问题,一个是老师的教学很大程度上已经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另一个是,部分老师和学生功利主义倾向明显,只在对自己有利时用心。这种倾向的潜在危害值得注意。我们的大学不是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倘若学生和老师对三尺讲台缺少敬畏之心,对于学问缺少沉下去的耐心,那么这样的大学就称不上是“好大学”,学生和老师也谈不上“称职”。

学不可以已。在传统社会,知识是为了修身养性,然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用来创造世界的。只知道固守成规,而没有创造力的人终将被社会淘汰;因噎废食,学而止步,不会更新自己的人终将被时代遗弃。学生如此,老师也是如此。

少一点浮躁,多一点沉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