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位于九省通衢的湖北省武汉市,坐落在武昌南湖之滨的桂子山上,是国家培养中、高等学校师资和其他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学校下设30个学院,70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招生,从本科生到硕士生、博士生及博士后,从全日制到成人教育的高等教育形成了完整的教育体系体系。作为一名华师人,作为一名研究生预备党员,我为自己能够在华师读书而自豪,希望能够为华师建设贡献绵薄之力。
以学生就业创业为导向
近年来,我校努力体现“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的现代人才培养思想,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有机结合。毕业生以过硬的思想素质、良好的业务素质以及全面的综合素质赢得了用人单位的青睐,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
教师和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对教学来说学生是主体,教师为载体,老师起到服务和导向的作用。“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一所大学的成功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代教师的质量。要实现学校的发展战略目标,关键在于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以教师为出发点找问题,让教师改变教学方法。
其次,从监督学生开始。学校不在于规模大小,而在于特色与优势,学科不在乎有多全,而在乎有多强。我认为我们学校应多开设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学生能够学好的课程。我们应根据自身条件,利用好教学资源,努力办好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
善于与人交流和敢于在大庭广众之下表达自己的思想也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能力。课时较宽裕的课程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自己就某一论题进行讨论,相互交流。教师还可以安排一些与课程相关的论题,要求一些学生上讲台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学生被锻炼的机会越多,交流表达能力就会越强。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我校应秉承着“求实创新,立德树人”的校训,以学生就业创业创新为导向,不断加强学科专业实践教学研发力度,强化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提升,主动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建设,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实践教学改革,创新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利用一切机会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各方面的能力。
建设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多年来,学校形成了“博学、博爱、博雅”的“三博”校园文化,近150多个学生社团活跃其中,“创新杯科学文化节”“树人杯艺术文化节”“博雅大讲堂”“一二·九诗歌散文大赛”“桂苑之歌”等成为我校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武汉乃至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作为学校特有的精神和文化环境,校园文化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传统、管理水平与学风、校风的综合体现。
要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校园文化建设既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对社会文化起着引导作用,需要不断发展、充实和创新。只有在吸取先进的社会文化和兄弟院校校园文化的基础上,不断挖掘、培育和创新,探索出符合自身特点的校园文化建设途径和方法,才能建设富有时代特色和强大生命力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绝不能停留在搞一些简单的文体活动,应通过引导、鼓励和示范的方法让全校师生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把文化内化到灵魂里,积淀到思想中。
互联网改变着教育。然而传统的校园教育所带来的师生面对面的文化交流优点也不容忽视。虚拟网络上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环节过于简化,也会让学生带来学习的无助感。因此,虚拟网络校园文化,必须体现这种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最大限度地再现人文环境,特别是人与人交流的环境,这样才能创造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网络校园文化。
传颂中华文化,唱响中国声音
2013年8月,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2016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施中华文化传承工程。”2017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所作的《2017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深化中外人文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我校也积极开展对外学术、科技和文化交流,国际化水平位居全国高校第22位。先后与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法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学术联系,大批外籍专家和教师在校任教讲学。我校与国外大学共建四所孔子学院,积极选派汉语教师及志愿者赴国外开展汉语教学,传播中国语言与文化。
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是中国为帮助世界各国解决汉语师资短缺问题而专门设立的志愿服务项目志愿者以其吃苦奉献的精神和出色的工作表现,给各国人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被称为“来自中国的天使”“最可爱的人”。我认为应该扩宽志愿者来源渠道,给更多非师范类非汉语言专业的同学一些机会,前往世界各地传播中华文化。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希望了解中国文化。在我看来,我校可以通过开设一些中华才艺课,让外国学生和中国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中华传统手工艺的魅力,结交深厚友谊。
此外,在“国学热”“诗词热”背景之下,中华传统手工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样承担着引导中国青少年了解、热爱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理想信念的责任。同时,中华传统文化能为课程改革增添活力和文化气息。通过在教学中穿插传统文化知识的讲解,创新新型课堂教学模式,营造生动活泼、情趣盎然的学习氛围,使学生领略民族文化色彩,并且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因此这类传统文化活动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近学生是很有必要,很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