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页
  • 师长寄语
  • 知心导语
  • 支书之声
  • 学子时评
  • 信仰之窗
  • 夜半沉语
  • 父言母语
  • 他山之石
  • 要点速递

    公告测试

Time:

您的位置: 主页> 学子时评>

在桂子山“阅读”恽代英

2016-04-27

作者: 王小占

编辑:

  

       离开家乡,置身桂子山的怀抱,已近六年了。

  两千多个日夜匆匆而过,换来的除了年岁的增长、学业的精进,更多的则是对桂子山日趋一日地熟悉和钟爱。这份爱的渊源,大都来自无声的阅读——阅桂子山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石;读桂子山的一瓦一檐,一人一物。

  草木花石,怡情悦目,乃眼底之风景。而唯有桂子山那些远去的身影,常在我无意邂逅之余,驻足仰慕,陷入遐思,成为留在心底的风景。是的,很多个早晨当我背着书包路过恽代英广场,望着那晨光闪耀下手持书卷的恽代英,心底就觉得他是“有精神”的人、“会发光”的人。而他的“光”也似乎照着我在桂子山负笈深研、不断前行。

  2011年4月29日,当时我是一名学生记者。因采访需要,我首次对恽代英进行了“泛读”。记忆所及,当日早晨6时30分,来自恽代英党校培训班的学员、政法学院恽代英班的学生还有恽代英研究会成员约150余人早早地站在恽代英雕像前。当时,初夏已至,晨风微凉,我用镜头和笔杆记下了他们敬献花篮默哀悼念并集体朗诵他牺牲前所作的《狱中诗》和《诗一首》。其中,我对朗诵的这句“铁壁和铜墙,手铐和脚镣,锁得住我们的心身,锁不住我们的心!”印象颇深,它力透纸背地写出了作为中国党员的恽代英对党的无比忠诚和对革命事业的无比憧憬,似乎让清晨的恽代英广场充满了力量。自然,这句诗被我写进了新闻报道。当然也因这句诗,让我对恽代英多了几分精神的崇拜和阅读的渴望。

  当时被恽代英精神吸引的我,心中总感觉憋着一股劲,不甘心其消息报道。考虑到很多学生对这位杰出的校友知之甚少,同时也为了让他的“光”照耀到更多的人,“五一”假期我为他“疯狂”。从策划、采编、约稿、统筹,短短两天我一心扑在对他的“系统阅读”中。5月3日,《80载,信仰与精神的薪火接力》特别报道在当时的“师大在线”上线。报道全景式地呈现了恽代英生平事迹、桂子山上“恽代英们”的精神风貌以及一些纪念文章,反响较好。次日的五四青年节,楚天都市报刊发了《恽代英牺牲80周年 华师深情纪念校友》的消息。这次用心的“精读”带给我的是自豪和惊喜。自豪是因为这是我当学生记者时首次牵头制作特别报道专题;惊喜是自己写的新闻被外媒刊发,更广泛地传播了恽代英精神。这一次,我似乎读出了恽代英为了革命事业“留得豪情作楚囚”的精气神,内心的敬意和仰慕自不待言。后来当我再次路过恽代英广场时,我好像开窍了,也有点读懂了他的“书生气”。那清秀书生的面孔,看似恬静文弱,实则刚毅从容,因为他立场坚定、心怀信仰,这是他精神的内核。我也在心里默默告诉自己,在那黑暗的革命斗争中,殊不知安静最有力量。

  后来和恽代英又有两次“接触”,纯属偶然。一次是2014年,我工作后回校考研,在新闻专业考试中“邂逅”这位“同行”——恽代英大三时受陈时校长重托主编《光华学报》,后又创办和主编的《中国青年》培养和影响了整整一代青年。记得当时的题目是将“全国首个恽代英新闻采访团在华中师大成立”的长消息改为短消息,由于之前的“接触”,再次“相遇”倍感亲切,回答自然顺手。或许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最近一次的“邂逅”令我欣喜。前不久得知今年是恽代英诞辰120周年后,早想撰文以抒胸臆,但总觉“灵感”难觅。然而,无巧不成书,一天我在图书馆二楼小库自习,出来打水时,过道西边的墙壁上,恽代英的头像和语录霎时映入眼帘——“创业总是艰难的,敢于创业的人,便不应计较艰难。世界上没有一帆风顺的革命。”这句话一时直击神经,涌入心坎,考研“创业”的艰辛让我感怀,这正能量满满的话我看到的太晚了!

  其实,这句话和我之前通过阅读了解到的恽代英是非常契合的。他时常心里面懂得青年,骨子里热爱青年,行动中鼓励青年。所以很多讲演他都好像是我们青年人的知己、“兄弟”,他面向青年立言励志,鼓劲加油,言辞真诚实在,总能把话说到青年人的心窝里。

  时光荏苒。这些点点滴滴的片段,如一幕一幕无声对话的场景,在“阅读”恽代英的日子里不断上映。如今再次回到桂子山的怀抱,更加觉得恽代英如一位“故交”,更似一位出色的“青年人导师”,他留言的300多万字遗句和精神遗产,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我,影响着我,织就着我的青春梦。今年,恽代英诞辰120周年,也是他牺牲84周年。在他离开我们84年后的今天,不管是央视还是学校都在纪念他、缅怀他,作为青年人的我们更应继承他的遗志,学习他的风骨,阅读他对党无比忠诚的崇高信仰。

  信仰最有力量,行动是最好的纪念。如果说恽代英就是桂子山“不绝的风景”,那么恽代英党校、马列主义研究会、恽代英青年领袖培养班、恽代英新闻采访团则是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一批批的“恽代英们”似乎也有“不老的心情”,走访他曾工作战斗过的地方进行田野调研、每年清明时节时师生的缅怀、举办系列活动学习传播他的精神等。从这个意义上讲,恽代英这位久违的“学长”、难忘的“导师”、杰出的“校友”从未走远,依然闪耀在桂子山,闪耀在你我心间。

  起而行之,是为共勉。

 

阅读排行榜

在桂子山“阅读”恽代英

2016-04-27

我们的宣传视频1

更多

测试

2017-05-15

Calendar

sun mon tue wed thu fri sat
  • 华中师范大学
  • 武汉大学
  •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学院
  • ?All rights reserved. Collect from 新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