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页
  • 师长寄语
  • 知心导语
  • 支书之声
  • 学子时评
  • 信仰之窗
  • 夜半沉语
  • 父言母语
  • 他山之石
  • 要点速递

    公告测试

Time:

您的位置: 主页> 知心导语>

第二十五期 知心话语

2018-04-01

作者: 高海波

编辑: 史葳蕤

 


                                       作为学习方法的“一本书主义”
    

 

“一本书主义”原指有些学者虽然著作数量不多,但质量很高,甚至可以靠着一本书吃一辈子,故有此称。我把这个名词借用过来是想表达这么一个意思:作为研究生,其学术生涯要从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读懂一本书开始。这本已读懂了的书,是千里之行的第一步,是积累资本的第一桶金,所以特别地不容易,意义特别重要。                 

之所以不容易,因为不是普普通通随随便便的一本书,而是某个领域的经典著作,或者出自古人之手,或者翻译自海外名家,与我们隔着时空距离;即便是当代作品,也会由于思想高度上的差距,使得阅读过程犹如攀爬高峰似的费劲吃力。不容易的另一个原因是不好的阅读习惯,在应试教育之下,靠着背诵记忆就可以轻轻松松通过考试获取高分,以为那就是学习的全部,缺少了思维能力的培养,当然也就很难跟得上巨人大家的脚步。再次,本科阶段的学习,阅读课外书的情况并不普遍,基本上是围绕教材打转,而且还是在期末突击一下,并未真正领教读书之难。所以,对于刚刚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者来说,过高估计自己阅读理解能力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着的。
   记得当年读研究生时,开了门马列新闻原著选读的课。第一次课上老师跟我们讲到他刚开始上这门课时只有两个女生,每次先让她们报告自己的读书心得,经常是讲着讲着就哭起鼻子来了。老师讲这件事的用意是提醒我们读书不容易,虽然他是带着笑容讲的,我却大热天听出了一身冷汗。为了不在课堂上出丑,只好格外地用功苦读。

     后来一段时间,特别着迷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想把它用来作为硕士论文的指导思想。那时候中译本刚出版没多久,研究的人很少,没多少参考资料可以借鉴,只能硬着头皮啃。差不多有半年,每天脑子里想的就是如何能像哈贝马斯那样在国家与社会之间划出一条界限来然后再用公共领域去调停二者,每天都被折磨得头晕脑胀,像一头被围困的野兽乱突乱撞却找不到出路。我想柳永所谓的“为伊消得人憔悴”大概就是这么一回事吧。至今不能确定自己读懂了多少,但这段逼着自己读懂一本书的经历很是难忘。
     刚进大学教书那会儿,有个同事是著名英国史专家钱乘旦的学生。某一天他说起钱先生的读书经历,说老师年轻时忽然突发奇想,找本外文书试试自己能不能读懂,读完了一本觉得原来好像没有想象的那么难,于是又找来一本,还是能懂的啊,所以后来就不断地一本接着一本地读下去了,越读越有精神,理解越发深入,终成一代名家。我从钱先生的经历领悟到,大学者其实也是从读懂一本书开始的。
     那么,什么才叫读懂了呢?陶渊明说“有所会意,则欣然忘食”,陈寅恪强调历史研究者要有“理解的同情”,大约庶几近之吧。我觉得懂得的标准就是将书本与自己的观察思考相结合,有自己的独到理解,能提出属于自己的问题,而不是机械复述书中内容。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就是你所站的位置要跟作者大致相当,有着相同的视野,能看到同样的风景。此时此际,你简直感受到你和作者沐浴着相同的阳光,吹拂着一样的山风,当年他就是从这个地方看过去的,于是豁然开朗,心旷神怡,其喜洋洋,不能自已。
     当然,更值得期待的是牛顿那样的“站在巨人肩膀上”的自豪。


 


        

 

阅读排行榜

第二十六期 知心话语

2018-04-09

第二十五期 知心话语

2018-04-01

第二十四期 知心话语

2018-03-20

我们的宣传视频1

更多

测试

2017-05-15

Calendar

sun mon tue wed thu fri sat
  • 华中师范大学
  • 武汉大学
  •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学院
  • ?All rights reserved. Collect from 新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