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页
  • 师长寄语
  • 知心导语
  • 支书之声
  • 学子时评
  • 信仰之窗
  • 夜半沉语
  • 父言母语
  • 他山之石
  • 要点速递

    公告测试

Time:

您的位置: 主页> 支书之声>

屠呦呦:中医药?女权?中国的科学体制?

2016-09-19

作者: admin

编辑:

 

        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颁诺贝尔医学奖,一位籍籍无名的女科学家一口气拿下具有历史意义的国际大奖,各路媒体想不爆发都不行。

       然而总结媒体们的早期报道,无怪是三个讨论点:中医西医的“对决”,女性科学家的成就,以及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的科学家,竟然不是两院院士。下面笔者就从自己的角度来谈谈这三个争议热点。

       首先,近些年中国医学界关于中医和西医的争论一直持续不断,“中医无用论”一度甚嚣尘上,很多西医甚至直接否认中医是科学,认为它是某种意识形态的产物,毫无科学理论依据。而屠呦呦的获奖,则间接激励了无数中医——青蒿素正是从中药材中提取出来的。
       其实在笔者看来,中西医各自延续了这么多年,挽救过无数人的生命,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在中国大多数人的脑海中,中医能除病根,但见效慢,味苦,煎药又不方便;西药虽然效果迅速,可是副作用也相对较大。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既然中西医各有所长,为何不能互相学习,共同发展呢?无论中医还是西医,其根本目的都在于治病救人,既有统一目标,如果能取长补短,相辅相成,想必是一件造福全人类的事业。我国中医药学历经千百年的历史,汇聚无数前人的心血,正可借屠呦呦获诺贝尔奖之机,打响品牌,走向世界。

       第二,关于女性科学家在科学界的地位,和其背后折射出的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问题,也一直是部分人士,尤其是女权运动支持者关注的焦点。一般认为,在政商界、科学界、工程界这类较为特殊的职业领域,女性想做出一番成就,比男性要困难的多。这些职业本身的限制、工作环境和社会大多数人对这类行业中女性的偏见,都为女性取得工作成就造成阻碍。中国社会当下还是更倾向于女性应当做较为保守清闲的文职工作,比如教师、办公司白领等。像屠呦呦女士为了科研,而将照顾家庭的责任交予丈夫的女性,是会受到社会一部分人的谴责的。笔者以为,在中国封建时代延续千年的男尊女卑思想影响下,女性总体社会地位的提高,还需要较为长久的女权运动斗争。希望屠呦呦女士的获奖,能够加快改善我国女性在传统男性强势职业中的总体工作环境。

       最后,也是争议最大的一点,关于屠呦呦“三无科学家”(无博士学位、无留洋背景、无院士头衔)的名头,以及多次落选我国两院院士的背景,导致众多人士对我国科学体制的批判。很多人看到了一位能够获得诺贝尔奖的老科学家,居然无法当选我国两院院士,都表示义愤填膺。其实这并非是个例,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比袁隆平晚一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中科院上海系统所研究员李爱珍,享誉海内外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饶毅,均未曾当选两院院士。而在关于屠呦呦无法当选的原因中,提及最多的就是她的性格“过于直率,不善交际”。直白的说,屠得罪的人太多,这直接导致她的多次落选。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与人之间复杂的关系网是社会运作的基础之一。很多时候,职位的升迁,奖励的获取,往往就是一个“人情账”“面子账”。明确了这一点,对于一个科学家因为性格不太合群就多次落选院士,也就不足为奇了。笔者认为,与其说是制度之弊,不如说是人情之害。何时“上面有人”不再成为一种令人隐秘一笑的武器,中国社会才会更加合理公正的发展。
综上所述,由中医药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带来的、在各路媒体上展现的纷争,其根源早在社会生活中显现。然而攻克这些问题的道路,却又荆棘遍布。笔者在此期待中国社会能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加深的道路,朝着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朝着共产主义的理想,逐渐而坚定的披荆斩棘,一路前进。

阅读排行榜

屠呦呦:中医药?女权?中国...

2016-09-19

三流条件创造出一流成果-屠呦...

2016-09-19

我们的宣传视频1

更多

测试

2017-05-15

Calendar

sun mon tue wed thu fri sat
  • 华中师范大学
  • 武汉大学
  •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学院
  • ?All rights reserved. Collect from 新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