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页
  • 师长寄语
  • 知心导语
  • 支书之声
  • 学子时评
  • 信仰之窗
  • 夜半沉语
  • 父言母语
  • 他山之石
  • 要点速递

    公告测试

Time:

您的位置: 主页> 支书之声>

三流条件创造出一流成果-屠呦呦获诺奖给大学生的启示

2016-09-19

作者: 网络

编辑:

 

        人物简介:屠呦呦,出生于1930年,药学家。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2011年9月获得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2015年10月,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成为首获科学类诺奖的中国人。
 
        北京时间10月5日17时30分,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为在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上的贡献,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我国科学家在本土进行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具有开创历史的意义。

        让人震惊的是,屠呦呦的科学创举,是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完成的。据屠呦呦介绍,当年是“要什么没什么,只能买来七口大缸,在几间平房里用土法做提炼”。就是在这样异常落后、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屠呦呦等年轻的科研人员怀着“为国家做贡献”的激情与梦想,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历经无数次失败,终于研制出挽救了数亿疟疾患者的“东方神药”,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当年屠呦呦在三流的条件下创出了一流的成果。而现在的科研条件比以前先进太多,为何做不出世界级的科研成果呢?

        仔细想想,不仅是科研人员这样,就连我们普通的大学生也都是这样浮躁。在该认真学习的时候,却在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往往不能静下心钻研自己的课业。每一个大学生,都是带着家人的期望和心中的憧憬走进大学的,但是由于应试教育中只关注考分,带来了很多人缺乏自我管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得大学校园里的很多人迷惘,在不知所措和空虚无聊中,选择了游戏大学。而所谓“正确”的榜样,也使得很多人学习的目标根本不是学问和真理,而是为一个个的证书、奖学金和学位而奔波努力。以为这些光环能为以后的人生创造价值,却忘却了真正去思考定位人生的方向、了解社会,忽略了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大量阅读,如此没有夯实长远的发展基础,所有的证书都只是虚名。因此,大学里缺乏真正愿意静下心去追求智慧,追求理想的大学生。  
  
        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其实像屠呦呦这样做出国际认可的重大科学贡献而落选院士的,在我国并非个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中科院研究员李爱珍,都是这样。他们是因为学术水平不高、科学贡献不大而落选院士吗?答案显然不是。袁隆平至今仍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一年到头大部分时间扎在水田里研究超级水稻;李爱珍数十年如一日呆在实验室里搞研究,如果不是因为她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恐怕还不为社会所知;屠呦呦除了“不善交际”,还“比较直率,讲真话,不会拍马”。专注、认真、静心、朴实,这些“落选院士”治学为人的风格,才是我们值得学习的。

        我们总是容易从众,看到别人有梦想和目标,就想着自己也要这样。被外界的浮华迷乱了双眼,被别人的光环干扰了内心,以至于让自己的梦想还没来及浇灌就已经枯死在萌芽状态。“抵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这是屠呦呦的同事对她的评价。诱惑让人浮躁,寂寞让人清醒,我们应该牢记在心。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没有谁的成功是在哗众取宠中得到的,你想要做出成绩,就必须静下心了学习钻研探究。没有谁的成功是单纯因为有了物质上的支持而实现的,你想要成果,就必须专注于你的目标。与大家共勉。

阅读排行榜

屠呦呦:中医药?女权?中国...

2016-09-19

三流条件创造出一流成果-屠呦...

2016-09-19

我们的宣传视频1

更多

测试

2017-05-15

Calendar

sun mon tue wed thu fri sat
  • 华中师范大学
  • 武汉大学
  •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学院
  • ?All rights reserved. Collect from 新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