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页
  • 师长寄语
  • 知心导语
  • 支书之声
  • 学子时评
  • 信仰之窗
  • 夜半沉语
  • 父言母语
  • 他山之石
  • 要点速递

    公告测试

Time:

您的位置: 主页> 学子时评>

身居一隅,爱留一方 ——回忆令我难忘的两位宿

2016-04-27

作者: 王小占

编辑:

  

       最美人间四月天,最美校园桂子山。漫步春日的校园,百花争艳、万木竞秀,松柏滴翠,绿意盎然。若置身图书馆九楼,放眼望去,桂子山仿佛一片绿色的海洋。

  然而,在我心中,桂子山不仅仅是一片绿色的海洋,更是一个洋溢着浓浓爱意的温馨港湾。

  掐指算来,从求学华师到工作后又回来深造,六年间,我在桂子山遇到很多帮助我并值得我永远铭记在心、感念在心的人和事。其中,就有两位令我难忘的宿管员——成为我阅读“爱在华师”的一个书亭、感悟“华师精神”的一个窗口。

  一位是曾在华师博雅公寓当宿管的张大伯。张大伯爱笑,一米七五的大个子,偶尔带一副老花镜,有种铁汉柔情的风度。但凡他值班,我们就特放心,因为他很认真也很负责。宿管员杂事多,但首当其冲的就是确保楼栋安全。他不仅端端正正地坐在值班室,而且那双火眼金睛比“监控”还敏感,“外来者”他一认一个准。有趣的是,每到熄灯时分,宿舍楼前总会出现一对对的情侣,紧紧相依,不忍分离。每到这时,张大伯总不忘温和地吆喝一声:“同学们!快—点儿!要关门啦!”

  当然,工作之余,大爷对生活的乐观也感染着我们,闲时不忘打开一旁的收音机,听听新闻或和我们这群“忘年交”聊聊天,笑声爽朗。当然记忆中的张大伯,最让我感动的莫过于他的“细心”和“施舍”:大二时有段时间我的生活费青黄不接,只好每顿吃素面素粉。一天,“观察”我良久的张大伯叫住我,“买的啥好吃的?”“桂林米粉呀”“那怎么能吃饱咧!来来来,我早上从家打包带了蛮多菜,一起吃!”我至今仍记得当时张大伯那率性而真诚地神情,质朴而温暖。遗憾的是,毕业后我换了手机号,再回校读研去拜访张大伯时,他已经辞职,只好在内心祝愿大伯一切都好。

  另一位是曾在西区三栋当宿管的魏友阶。2011年,我读大二,曾利用课余时间在中国教育报湖北记者站实习。一天,政法学院一学弟毛泽源告诉我,“校园新闻人物”魏友阶大叔从西三学生宿舍调到了桂苑南楼,并且平安夜要请几位“小朋友”一起吃火锅。得知消息后,我很兴奋,随同党委宣传部党老师在12月24日晚到魏大叔值班室“打扰”了他们的“小饭局”。

  当时,我们围着火锅,边吃边聊。西三的几位学生滔滔不绝地讲述他们心中的“贴心大叔”“全能大叔”:“他会经常到我们宿舍查看,当看到你深夜还一直沉溺于上网打游戏时,就会温和地劝说”,“大叔有绝活——会理发,不仅免费而且理得很好”、“心目中的‘男声’,吉他弹的好”等等。面对同学的称赞,魏大叔很平静,转而一个个地询问近况和打算,并要求他们珍惜大学时光。我依稀记得我问了大叔一个问题“您被央视称作最美中国人,您觉得美在哪里呢?”,他的回答令我记忆犹新——“我觉得是心灵美。”他还补充道,大学四年,学生接触最多的长辈不是老师,也不是辅导员,而是宿管。作为宿管员,你一定不能和学生有距离,要主动走进学生的内心,用真心实意和他们交朋友。

  说实话,当时的采访很顺利,面对和“90后”交流没有代沟的魏大叔,我倍感亲切之余也感触良多:很多人都认为,现在“90后”的孩子不好管。但我觉得作为管理者、服务者的我们为何不反躬自省一下?我们有没有完全付出自己的真诚和善意?其实,不管任何工作,其实很多时候,都需要一份发自内心的爱。爱就是一面镜子,它能跨越年龄、弥合代沟,进而实现善意的循环。

  搁笔时,不由得想起章开沅老校长在110周年校友论坛上讲的那句言简意赅的话:“爱在华师,这个爱是用心在爱。”作为“桂子山之子”的我们,更应用心感受并传递这些无处不在的爱:校园内,师长们立足三尺讲台,春风化雨育桃李;宿舍内,宿管们“偏居一隅,心系学生,爱留一方”;校园外,以圣兵爱心社为代表的爱心社团帮扶寒门学子,杰出校友汪金权情撒山乡、爱满天下……

  他们,是“爱在华师”的燃灯者、举火者、传递者,也是“爱满华师”味道的烹调者。他们的一言一行,质朴而真诚,浸润着我们的心灵,也诠释着华师的大爱。尤其是两位令我难忘的宿管员,他们的爱虽然轻微渺小但却实诚感人,宛若桂子山这片爱的海洋中并不耀眼的浪花,足以折射出“大爱华师”别样的神韵,也朴素装点着我心目中最美的桂子山。

 

阅读排行榜

我们都是拜物教

2016-04-27

他的平凡正是大学精神的体现

2016-04-27

身居一隅,爱留一方 ——回忆...

2016-04-27

我们的宣传视频1

更多

测试

2017-05-15

Calendar

sun mon tue wed thu fri sat
  • 华中师范大学
  • 武汉大学
  •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学院
  • ?All rights reserved. Collect from 新闻学院